摘 ?要:針對當前機械類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我國社會發展需求脫節、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按照“面向社會需求、創新培養模式、提升雙創能力、強化科技競賽、協同育人、產教融合”的工作思路,在人才培養模式、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實踐教學模式和雙師型教師培養、創新創業和學科競賽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全面提高了機械類專業學群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創新創業;學科群;產教融合;雙創能力
一、背景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機械類專業作為傳統的大學專業,要實現新的發展,就必然要緊緊圍繞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整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
2013年6月,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被教育部列為中國應用技術大學首批改革試點院校。智能工程學院以此為契機,積極推進課程體系、培養機制、教法創新、實踐訓練、教師隊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創,創新創業教育取得顯著成效,呈現出多點突破、縱深發展的良好態勢。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支撐了機械類專業學科群建設的需要。
二、機械類專業學科群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老舊、途徑單一、實驗室資源有限,灌輸式教學導致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嚴重不足、所學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不能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
(二)創新創業課程尚未真正融入課堂教學,高校現有的創新創業類課程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創新創業教育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尚未真正形成有效合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還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
三、推動機械類專業學科群建設的措施
(一)加快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
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綜合帶動作用。高校應當緊緊抓住這一改革的“牛鼻子”,有力推動機械專業學科群建設,進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不斷加大創新創業類課程在培養方案中所占的比重,讓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聯系起來,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達到“1+1>2”的教學效果。近年來移通學院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重慶賽區中榮獲金獎一項,這是我校在“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首次獲得金獎,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在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重慶賽區中榮獲銀獎兩項,銅獎三項,優秀獎八項,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都體現了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高度重視。
(二)加快建立學科競賽和機械類對應專業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相關專業的學科競賽,有利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大學生刻苦鉆研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年來智能工程學院人為解決這一課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參加學科競賽的數量和質量大幅提高,近三年,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中國高校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創新大賽、全國數學建模、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中均取得佳績。特別是在2018年全國大學生“西門子杯”工業自動化挑戰賽總決賽中榮獲全國一等獎一項;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重慶賽區)中榮獲重慶市特等獎一項,一等獎兩項。在2019中國工程機器人大賽暨國際公開賽中榮獲全國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三項。
(三)加快推動教學團隊建設,為機械類專業群建設起到支撐作用
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打造教學團隊,借助校企合作平臺,選派優秀青年教師以短期和長期兩種方式到企業進行工程實踐鍛煉,以參與企業項目研發和設備檢修兩種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融入工程一線,豐富工程經歷,積累實戰經驗,完成“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學水平。利用“校校聯合”平臺,與重慶大學培養了2名“激光加工技術應用于工程訓練教學實踐與創新創業” 的骨干教師,與西安交通大學培養了2名“3D打印”高級工程師等;利用“校企聯合”平臺,已培養4名雙師型教師,并入選重慶市教委“雙千雙師交流計劃”項目。
(四)推動校企合作進入實質性合作,拓展師生校外實踐基地
地方院校已成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學校與企業的協同育人與深度合作是現代教學改革的趨勢。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之間能夠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將企業的新技術引入到教學中來,加快應用技術的開發;通過校企合作,能夠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針對高職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作為第一批應用技術大學,不能盲目地復制與照搬照抄。因此,為了保持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由于其所學專業具有交叉學科的特點,需要加快傳統教學方式和模式的轉變,從2017級開始,每年從自動化相關專業學生中選拔30人左右,與重慶紅億機械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智能制造工程師班”,探索“2.5+1.5”人才培養模式,實踐“企業進課堂,課堂融行業”。聯合舉辦“智能制造工程師班”也是緊跟“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發展綱要培養新型智能制造人才之舉。
四、結束語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科競賽將成為民辦應用技術型大學實現彎道超車、變革教育教學的新途徑。一直以來,我們以參賽驅動教學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今后會繼續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和創新創業工程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促進機械類專業學科群建設而不斷努力。
作者簡介:
張濤然,男,(1984.10-),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制造過程的數值仿真
★ 教改項目:①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83002);②重慶市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級學院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