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淏
摘要:梳理了極限運動的概念及主要運動項目,指出大學生及高校是為國內開展極限運動的主體人群及主要場所。分析了大學開展極限運動所面臨的各種制約因素,對高校如何促進極限運動的開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校;極限運動;制約因素;分析
極限運動發源于歐美,強調參與和勇敢精神,追求完成難度動作后的成就感和刺激所帶來的愉悅感。極限運動在國內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作為一種舶來的新型體育形態,極限運動在我國的發展雖歷時不久,但已成為體育領域一股不容小覷的新生力量。
一、極限運動的概念
極限運動(ExtremeSports)是指利用自然條件,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通過練習和完成各類在速度、高度、思維、技巧等有較高要求的動作來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身心潛能的運動。其特點是強調參與和勇敢精神,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礙、完成高難度動作后所獲得的成就感和刺激過程所帶來的愉悅感,屬于體育娛樂活動的一種,被譽為未來體育運動[1]。
二、極限運動的主要項目及參與主體
(一)極限運動的主要項目
從廣義上講,一些挑戰性高的,非奧運、非世界運動會的項目都可以叫做極限運動。極限運動多為戶外項目,其種類繁多,可分夏季和冬季兩大類,運動領域涉及“水、陸、空”多維空間[2]。
1.水上項目
主要有赤腳滑水(Barefoot water skiing)、
懸崖跳水(Cliff diving)、噴氣滑水(Jet skiing)、水肺潛水(Scuba diving)、尾波滑水(Wake boarding)、激流皮艇(Whitewater kayaking)、風帆沖浪(Wind surfing)、風箏沖浪(Kite boarding)、激流漂椅(River bugging)、白水漂流(Whitewater rafting)、水上摩托(Water scooter)、獨木舟漂流
(Whitewater canoeing)、溯溪(River trekking)等項目。
2.陸地項目
主要有室內攀巖(Indoor climbing)、洞穴探險(Caving)、旱地雪橇(Streetluge)、輪胎滑雪(Toboggan skiing)、速度滑雪(Speed skiing)、直排輪滑(Aggressive inline skating)、極限摩托(Moto X)、定向運動(Orienteering)、山地自行車(Mountain biking)、滑雪板運動(Snow boarding)、悠玻球運動(Zorbing)、跑酷(Parkour)、滑沙(Sand boarding)、暴走(Riot walk)、街舞(Breaking)、攀冰(Ice climbing)以及小輪車(Bicycle motocross)、活力板(Vigor board or Snake board)等項目。部分陸地項目在發展過程中因與國人的運動心理和社會環境產生契合而得到蓬勃發展,如定向運動已經將個人休閑、娛樂和團隊協作融為一體,成為不少團體進行團隊建設的主要保留項目,而暴走和街舞則發展成一種群眾喜聞樂見、安全高效、參與度較高、最具中國特色的健身運動。
3.空中項目
主要有定點跳傘(Base jumping)、懸掛滑翔(Hang gliding)、跳臺滑雪(Ski jumping)、空中沖浪(Sky surfing)、翼裝飛行(Wingsuit flying)、蹦極(Bungee jumping)、速降(Brakedown)等項目。
(二)極限運動的參與主體
極限運動的特點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需求,青少年對極限運動的理解和接受更快,對新聞媒體中關于極限運動的報道有更多的機會和熱情予以關注和模仿,且有更多的時間參與,這就決定了參與此類運動的人員多為青少年。
對于年青人最大的聚集地一高等學校,具備了開展極限運動的先決條件。大學生沒有了升學的壓力,中學和高中所壓抑的激情能夠得到盡情的釋放,因此各種各樣的極限運動項目在高校大一、大二的學生中得到較為廣泛的開展、傳播。
三、高校開展極限運動的制約因素分析
極限運動不同于傳統體育項目,極限運動一般來說危險性較大,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沖擊力較大,且多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了解和分析我國高校開展極限運動所面臨的各種制約因素,無論是對投入極限運動的年輕人還是對開展極限運動的高校都非常重要。
(一)安全因素分析
安全問題是制約高校開展極限運動的首要因素。許多高校片面強調學校對大學生知識培養的任務和使命,盡量避免開展有一定危險性的運動項目,以減少傷害事件、避免麻煩,對極限運動抱有不鼓勵、不支持、甚至抵觸、阻礙的態度。正確認識極限運動中的危險因素,盡力減少傷害事件發生,是高校和大學生開展該項運動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首先,對極限運動中的危險因素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在開展極限運動之前,必須讓從事極限運動的師生們從學會“害怕”開始,牢固樹立起尊重生命,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的信念。
其次,對極限運動中的危險因素要有正確的認識。危險在人成長及自我實現過程中無處不在,通過參與極限運動,有助于培養處事不驚的能力,人在危險中的忍受閾值就會不斷提高。所以極限運動并非將生命置于危險之中,而是通過鍛煉和訓練提高人們應對危險的能力。極限運動并非置性命于不顧,而是在特殊裝備的保護下,按照科學的原則,遵循一定的技巧,不斷增強自身的體格和振奮精神,培養參與者面對危險的信心和勇氣。
再次,針對具體的危險因素,學校、老師和學生們都要能認真分析和科學評估,并能有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學校能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有條件且適合本校開展的運動形式;老師、教練員要時刻具有危險意識,認真考察氣象條件、場地情況、裝備設施、身體狀況等,提前預判各種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學生們要積極儲備個人體能、具備基本的和必要的救生技能、選擇安全和專業的運動裝備、選擇正規負責的組織團體等。
(二)心理因素分析
極限運動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該運動形式常給人們帶來一種視覺沖擊,但這種視覺沖擊效果給相當一部分帶來的是“命懸一線”甚至“玩命”、“作死”的感覺。30%以上的意外率使得很多高校的教師從心理上產生一種恐懼甚至排斥的心理[3]。
中國傳統文化相對保守,做人做事多強調中庸、平和、謙虛、穩重,從而造就了大多數人性格含蓄內斂,對于彰顯個性張揚特點的極限運動項目從主觀上難以認同。除此以外,沒能充分認識到極限運動所具有的當代價值也是導致大多數在心理上難以接受極限運動主要原因。極限運動的當代價值從參與者個體和社會兩個方面得到體現。
對極限運動的參與者來說,極限運動首先能體現出體育文化最基本的創造、超越和競爭價值,且比傳統體育項目更為突出;其次極限運動多在大自然中展開,參與者回歸自然,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再次,通過極限運動所形成的“亞文化”,參與者能獲得一種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此外,極限運動對參與者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也具有極大的鍛煉價值。
從社會價值來說,極限運動具有應對危險的教育功能,提高面對危險的忍受閾值,對培養人們的極限精神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為此美國成立有極限體育學院,提供專業的極限體育教育;極限運動對主流文化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已逐漸成為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出于對生命的珍惜和保護,許多極限運動項目已變的有驚無險,甚至成為培養健全人格的必須課,國內部分高校把室內攀巖、拓展運動等項目列為體育課內容,對培養學生的勇氣具有較大的幫助作用。
(三)生理因素分析
極限運動在速度高度、技巧性上的更高追求,對參與者在體力、敏捷性、心理承受與調節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換言之,許多極限項目的完成除了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意外,身體素質的差異也是制約極限運動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也限制了從事極限運動群體的數量及運動完成的質量。
不可否認,在極限運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大咖們,個人生理因素上的天賦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但作為普通的愛好者,和心理素質的鍛煉一樣,心肺功能、身體機能等各項身體素質指標通過鍛煉同樣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為從事極限運動創造條件。
(四)財力因素分析
極限運動作為“另類體育”,項目豐富多樣,要求有不同的人工或自然設施來完成任務。除跑酷、暴走等少數極限運動項目外,大多數的極限運動對于場地、器材、裝備等均有較高的要求,其所需的財力支持也是非常巨大的。
按照設施的高低和難易程度,國際極限運動場地規范將運動場地分為A、B、C三級方案,國內也稱高級、中級、初級方案。其中A級方案符合國際競技標準、難度較高、可舉辦國際比賽,道具高度一般在3米以上[4]。高級方案的設施投入巨大,非一般高校所能或愿意承受的。
高校和大學生們如果對部分極限運動項目有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其所面臨的財力困境是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予以解決的,如校企合建、合辦等方式,通過企業贊助或特別基金的渠道解決資金問題。
(五)師資因素分析
極限運動的教學對于師資力量有較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極限運動老師多是從別的體育項目中轉來的,大多存在自身技術動作不過硬、缺乏專業教學經驗、對技術動作理解不足、缺乏預見性防護措施等缺陷,導致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教學質量偏低、學生積極性不高。
極限運動對技術的專業性要求需要從事過極限運動的師資來執教。高校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快速提高師資力量,比如:積極引進專項教師、培養本部門師資力量、借助社會師資力量甚至培養學生骨干等多種形式。
四、結論與建議
作為一種舶來的體育形態,極限運動在我國的發展雖歷時不久,但已在年輕人群體中,特別是高校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開展。有些運動項目,如街舞、暴走等,通過改良,已經走出年輕人群體,成為老少皆宜的運動方式。
極限運動在高校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受到安全、心理、生理、財力、師資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如果對該運動有客觀、正確的認識并能通過多種媒體手段大力宣傳,相信極限運動一定能在高校中得到更為廣泛的開展。
建議有條件的高校都能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結合一定的社會力量,揚長避短的開展一些極限運動項目,既有利于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他們勞逸結合,更好的完成本專業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夏征農,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0842.
[2]周細琴.中外極限運動研究的對比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10,28 (5):37-39.
[3]董明軍,馬云馳.我國極限運動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 (2):117-118.
[4]孟凡鈞.大學生極限運動的教學與規范管理[J].新校園:上旬刊,2013 (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