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寶利
摘 要:英語是一種語言交際的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但是受語言環境以及學生自身性格、心理特征的影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了"啞巴英語"的現象,學生空有一定量的詞匯基礎、語法知識,但是卻"金口難開",給學生以"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何
關鍵詞:中學生? ? 英語教學? ?口語能力
中國學生說英‘語都存在一種心理障礙,那就是必須全部掌握了才能開口說英語,包括語音、語法、語調和句型等等。正是因為害怕犯錯誤,害怕丟面子的這種心理,我們的學生錯誤地認為:學英語就是要將每條語法和許許多多的英文單詞背得滾瓜爛熟,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熟讀課本,背英文單詞,搞題海戰術。經無數次所考試,學生們雖然在考試中得了高分,可是仍無法開口說英語,英語只能成為書面上使用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啞巴英語"。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心理障礙,真正的開口說英語,從而提高中學生說英語的能打呢?
一.樹立信心,打破障礙
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學英語的信心,大膽張開嘴巴,趕走恐懼,沖破障礙,在心里對自己說:我能行,我是最棒的。越是害怕丟面子越要大聲說,即使講得不太好也沒關系的。只有克服了這種心理障礙,我們才敢于開口說英語。其實說英語是一件簡單的事,英語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只要表達出來,別人能聽懂就OK了。只可惜當我們的學生說英語時,腦子就像電腦屏幕一樣,不斷閃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一句說出去,語法正確嗎? 句型恰當嗎?語音語調優美嗎?別人會笑話自己嗎?就這樣,一句話在腦海里演示了很多遍,卻始終開不了口。打個比方,當我們想和對方打招呼時,即使像HeIIo!? How? are? you?這樣簡單的句子,我們都要逐一檢查語法、修改用詞、反復練習、尋找語音。只有做了這些準備之后才敢允滿信心地說出來,遺憾的是,住往等我們做好了準備,別人已經走遠了,還怎么跟人交流呢?其實想說英語也很簡單,例如一些交際用語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 what’s? ?up!? How‘s the? weather today?Linda,What? ?are? ?you
doing?等等,這些學生們都會呀!? 所以說告訴你的學生,"同學們,大膽開口說英語吧!? 即使犯點小錯誤,又有什么關系呢?
二.試著讓學生圍繞話題來說
學生一旦敢開口說英語,就為說好英語提供了最重要的先決條件,這樣我們就可以幫助學生把一些零散的短語、句子和對話進行歸納整合。教師可以利用圍繞話題說話的方式,首先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常見的、可說性強的話題,再給出說話的柜架范圍,幫助學生理清說話的思路,當學生能流暢地圍繞話題說話時,再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寬加深。倒如在"自我介紹"這個話題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的內容給出相關材料,并對框架材料作出示范,再讓學生根據示范相互說英語。可以同桌互說,也可分組來進行,再讓說的好的學生在班上說,最后教師再進行糾正評價和總結。
三.在課堂上作報告
學生經過準備在課上作報告也是一個方法,學生可以從報刊雜志選材或是實際生活中選擇合適的話題。如值日生報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學以致用的機會。教師不僅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利用課堂,讓學生自由發言,以某個問題進行簡短的交流口頭改編丶復核等。也可在學習完一至兩個單元后,抽出一節課專門讓學生用所學的英語知識談論身邊的人、事和物。而且還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如組織英語角、唱英文歌曲丶英語口語比賽、英語游戲等課外活動,這些活動能大大增強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四.創設良好的英語口語環境
模擬情景,不僅能靈活地將各種語言技能綜合起來,而且能在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真正全身心參與到學習中去,如朗讀對話時,可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為A,一組為B,練習完一遍后交換角色,A變B,練習時注意面部表情和動作。或指定兩位學生朗讀或表演對話,示他的學生也進行兩兩對話。又如在學習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時,教師可提供些原材料,邊講步驟邊演示給學生看,做完之后還可以請同學們嘗一嘗,同學們可能會發出感嘆Wow,delicious!
Very? nice!? I'll? try it? next? time!
像這樣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來說英語,無疑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總之,學英語難,開口說英語更難。我們應該在實際教學中多鼓勵學生說英語,多探討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為。以上是我在十幾年的教學中總結出的一點點經驗和方法,各位同仁不妨也試試吧!
參考文獻
[1]田興斌.讓學生大膽開口告別“啞巴英語”[J].中國教育學刊,2018(08):105.
[2]張永偉.讓學生說起來吧——談英語教學中學生說的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