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華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農民兄弟為了提高家庭收入選擇外出打工,而他們的孩子只能交由長輩代為照看,這一群體就叫做留守兒童。新時期,留守兒童的數量呈遞增趨勢,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應得到重視,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新時期留守兒童的小學語文教學,僅供參考。
關鍵詞:留守兒童;小學語文教學;新時期
留守兒童屬于社會中的特殊群體,因為沒有父母參與自己的成長,更沒有父母輔導自己的功課。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在沃野炊煙的鄉村,像是一簇簇火,渴望受到關注但又不得不屈服于現實。作為留守兒童的教師,扮演著亦師、亦家長的角色,由衷地希望他們可以憑借知識的力量走出大山,如果不能,盡己所能在課堂內外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溫暖也是好的。
一、新時期留守兒童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學生不夠重視。
學語文需要日積月累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是看似容易其實最難教的一門學科。很多學生受社會上流傳的“語文無用論”影響,不重視語文學習;或覺得自己掌握了一些,其實卻是“一瓶不滿半瓶晃”;也有的努力了幾天不見提升,感受不到進步帶來的成就感,索性就半途而廢了。同時,由于留守兒童地處偏遠鄉鎮甚至是山村,沒有人告訴他們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所以體現在學習上就是重視程度不夠。
2、厭學心理普遍。
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不僅體現在語文學習上,也體現在其他學科中。他們內心對于自己身上“留守兒童”的這一標簽十分敏感,覺得為什么父母會舍棄自己選擇外出打工,是不是因為不愛自己,自己不夠重要,而他們的監護人通常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孩子之間存在代溝,所以他們發泄情緒的方式只有不學習,這樣來引起他人的注意。
二、新時期留守兒童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1、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留守兒童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為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要善于創設生活化情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充分了解,立足學情,選擇學生熟悉的元素作為切入點,優化教學設計,在短時間內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語文,語文并不是僅存在于課堂上的,切實提高學生認識,讓學生意識到學習語文是為了掌握一項基本技能,今后將要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次,靈活運用多種教法,比如可以給學生講一些看似與語文課關聯不大的小故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于不知不覺之中就置身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然后,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精美的課件、多彩的畫面、動態的視頻......都能將教學內容以更加清晰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而且更加具有吸引力。
2、凸顯留守兒童的主體性。
語文教學原本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教學活動,而我們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因缺少父母陪伴而自我認同感嚴重缺失的留守兒童,所以要充分地尊重他們,讓他們成為課堂真正意義上的主人,給予對他們最好的幫助。首先,承認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并發自內心地去尊重他們,試著理解他們,也許他們曾經犯過一些錯誤,但追根溯源,他們幼小的心靈里也有著屬于他們的難言之隱;其次,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不斷放大,實施發展性評價,從不吝嗇自己的夸獎。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在他們當中,有的性格內斂只會默默對人好、有的成績不佳但熱愛勞動,干活干凈利索、有的雖說是班級中的“小霸王”但提到他的父母目光就會黯淡......從小到大,他們太需要有人好好地夸一夸他們了。相信贊美的力量,相信正面管教,贊揚會起到神奇的春風化雨般的重要作用,形成一種正強化,鼓勵他們再接再厲;最后,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就會還你一個奇跡。鼓勵他們在語文課上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膽地進行即興演講、放聲地進行分角色朗讀......只要相信自己,你就是整節課上最靚的仔!例如,在講授《小白兔和小灰兔》這節課時,我并沒有像往常一樣選擇單一的全班齊讀或教師范讀的朗讀方式,而是將學生劃分為三人一小組,從小白兔、小灰兔和旁白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分角色朗讀訓練,要求讀出語氣和情感變化。學生們覺得很新奇,紛紛投入得讀了起來,自由練習結束后,我找幾組學生進行演示,而且下意識地挑了一些平時不愛表現自己的學生,不斷地鼓勵他們。
3、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
且不談“親其師,信其道”,經營好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學科教學,單就留守兒童群體的特殊性而言,他們值得擁有更多的關心和溫暖。雖說父母的陪伴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但和城市中那些“小皇帝”、“小公主”相比,我們的孩子實在是惹人愛憐。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陪伴他們度過這段孤獨的時光,守護祖國的未來。首先,可通過家訪的方式更多地了解學生生活,建立信任,敲開孩子的心扉;其次,可通過作業評語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這也是語文學科為我們帶來的便利,可以看到孩子在日記中寫下的心事,哪怕是三言兩語的鼓勵,都能讓學生感受到存在感,老師是在意自己的;最后,可通過網絡建立家校溝通平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往往因為年紀大而脫離網絡,但他們的父母相對比較年輕,會使用微信等社交軟件,所以語文教師可利用這一途徑將一些孩子寫下的思念父母的文字發給他們,或當孩子取得進步時及時地通報給父母等等。我相信在留守兒童眼中,父母是大于一切的存在,而反饋回來的父母的鼓勵也將成為他們今后努力的動力,讓他們明白父母雖不在身邊,但父母的愛從未缺席!如果可以,我愿做這樣一個橋梁,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紐帶!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的任務是用優美母語去塑造人性,對于留守兒童,則應體現出更多的人文主義關懷。我們能夠做的,除了教授他們語文知識,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更重要的是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陪伴他們共度童年,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將他們培養得陽光樂觀,這對于他們而言,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傾注更多的耐心、關愛和溫暖吧,用一顆赤誠之心去澆灌留守兒童的心靈,讓他們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永蕓.淺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留守兒童滲透情感教育[J].考試周刊,2019(47).
[2]龔秋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關愛農村留守兒童[J].赤子,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