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楚英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技術融合不斷加快,財務機器人引發的新變革,將取代大量的基礎會計核算崗位,傳統的會計教學方式已不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基于此,會計相關專業融合與重構成為大勢所趨,通過設置多元化學科知識、業財融合、教學方式重構、校企合作、以賽促教等方面入手,在培養會計專業知識素養高、技術技能強的復合型人才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應用型本科;會計相關專業;融合與重構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會計的第三次變革悄然而至,在“大智移云”和新技術革命下,會計職業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
一、會計環境的變化
(一)財務機器人已成為未來趨勢
財務機器人的問世, 可能讓上千萬財務人失業。德勤最新開發的財務機器人,一個機器人可以頂替15個財務人員的工作,而且可以每周24小時*7日的工作。
(二)大型企業財務共享服務已成常態
中興通訊2005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家財務共享中心。西安300名員工,管理80個國家的會計報表。簡柏特、IBM、花旗、輝瑞、長虹、海爾、寶鋼、平安、金蝶、萬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廣核、中交建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都紛紛在中國大陸建立了共享服務中心。共享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把財務的基礎業務轉換成流水線。
(三)小企業會計外包已是必然選擇
小企業不再設專職會計,這樣既可以降低企業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會計工作的專業性。據統計我國有約6500家小微企業需要會計服務。這種供給的結構性過剩和需求缺口的矛盾在互聯網時代將有機會得到解決,因為互聯網可以為建設會計服務外包模式提供平臺。
二、會計職業發展的兩大趨勢
(一)跨界與融合
未來專業邊界越來越模糊,專業融合是一種趨勢。如,中興通訊已實現財務和業務深度的融合。
(二)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型
會計核算工作大部分被計算機和機器人所替代。在美國,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大都設有管理會計師崗位;未來傳統財務會計將逐漸縮小比重,重在助力企業“創造價值”的管理會計將成為主流。
三、傳統會計教育的現狀
(一)培養模式僵化,無法滿足能力培養的要求
我國的會計教育仍然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社會需要的不是應試能力,而是綜合素質。應試教育導致高分低能。我們培養的學生用人單位不愿意要,學生在學校學的東西畢業后用不上。
(二) 專業口徑太窄,無法滿足跨界融合的要求
傳統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就會計論會計,課程結構不合理和教學內容陳舊滯后導致學生無法適應會計實務不斷發展的需要。如課程之間相互孤立,過分強調與會計相關,專業太窄,分得太細。學生對會計的了解如同“盲人摸象”。
(三)教學手段落后, 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
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四通八達,課堂已不是唯一渠道。但我們的傳統課堂仍然是填鴨式的“滿堂灌”,老師從頭講到尾。造成學生厭學,老師厭教。互聯網是雙刃劍,可借助互聯網,為我所用。整合全國優秀的教學資源,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四、新時代下會計相關專業融合與重構的建議
(一)課程體系重構
會計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取決于未來會計人員的能力構架,而會計人員的能力構架則取決于未來會計的職業要求。
1. 拓寬會計專業口徑
由于會計業態的新變化,以及社會對會計專業學生能力要求,學校必須調整課程體系,要“跨界”培養。要融入數據處理現代信息技術、戰略管理、投資金融、商業模式、國際法等方面的課程。把過時的課程換成社會需要、職業導向和學生感興趣的跨學科課程,融合技術、實務內容,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科技環境變化。
2.減少會計專業課程的數量
要減少核算型會計的課程,合并整合會計課程的門數,如基礎會計和中級財務會計合并為會計學,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合并為成本管理會計,取消會計電算化課程。
3. 減少會計課程的課時
減少課堂教學課時,通過引入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學為主,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特色專業方向重構
大數據+人工智能+會計方向:共享中心財務、財務數據分析崗、風險控制崗、財稅咨詢崗、內控管理崗、內部審計崗;管理會計方向(CMA): 預算管理崗、成本管理崗、財務分析崗;公司理財方向(CFA):投資管理崗、資金管理崗;稅務會計方向(TA):發票管理崗、稅務會計崗、稅務管理崗;IT審計方向(CPA):注冊會計師、內部審計師……
(三)教學方式重構
1.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單一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與以往的慕課不一樣,而是要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要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大學老師永遠不能被替代,因為大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最重要的是育人。
2.教學一體化
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承上啟下、主導全部教學過程。將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自學、作業、社會調查、論文寫作、考試和教學管理等融為一體。這些教學環節都可以在統一的平臺上完成。互聯網云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真實在用業務平臺進入教學過程成為現實,“真平臺(生產線)、動態業務、一線專家”,實現理論教學與實戰訓練對接、課程內容與真實動態業務對接、專業設置與崗位對接、專業教師與實務專家聯動,真正推動了“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
3.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針對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兩張皮”問題,應提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如“訂單”合作模式,教學見習模式,頂崗實習模式,雙師制等等。
(四)通過以賽促教,培養一流會計專業人才
全國各類會計技能大賽目的是引導院校會計專業教學過程與企業財務崗位工作過程有效對接,促進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完善工學結合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競賽,在展示全國各參賽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效果的同時,從中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賽促教,培養一流會計專業人才。
隨著國家對會計技能大賽支持力度的加大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大賽影響力的持續提升,參與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對競賽獲獎學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體現出企業對學校培養技能人才的關注和重視,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斷加大,通過會計技能大賽,能有效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會計技能實踐的深度融合,培養參賽學生心理素質、臨場應變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能力,并成為選撥會計技能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
五、結語
在互聯網、大數據應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全球工業4.0新時代背景下,本文在人才培養方面,將傳統的會計工作與信息技術、大數據應用、云計算、人工智能,與采購業務、物流配送、銷售業務、資金業務與企業經營管理和金融機構等相結合,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持續關注不斷涌現的新興學科,擴大會計前沿研究與應用領域,并盡可能將其延伸到各行各業中,提出通過設置多元化、跨學科的知識、業財融合、校企合作、教學一體化平臺、會計技能大賽等作為重點措施,對新時代相關專業融合與重構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將人才培養目標與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相結合,培育“綜合素質+專業技能”過硬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杜素音,趙男男“. 互聯網+”背景下會計信息化新常態教學模式的思考——以高職院校財務軟件應用課程為例[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
[2]李雅文 . 淺談財務機器人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的影響及應對[J]. 教育學,2018,(6).
基金項目:
2018年校級教改項目:“大智移云”背景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類專業融合與重構研究(XXY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