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裕
摘要:高中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些基礎性的體育理論知識,而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體育學習真正的學會某一項體育項目,并通過該體育項目來愉悅身心和強身健體,不斷的塑造學生完善的品格和人格,我們要對體育教學的目的和初衷有一個準確的把握,積極的在體育課堂開展實戰化教學,讓學生真正的能通過體育學習來提升自我。本文將結合自身的體育實戰化教學經驗總結,就高中體育課堂開展實戰化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體育;實戰化教學;策略;探究
隨著我們對教法和學法的不斷探索,實戰化的教學理念逐漸被高中體育教師所接受,并積極的將實戰化的教學模式有效的應用到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之中,有效的提升了學生體育學習的效能和質量,促進了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形成和鞏固,體育教師要進一步的提升對實戰化教學模式的研究,積極的把握該教學模式的運用規律,全面的改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本文將在討論什么是實戰化教學的前提下,就開展實戰化教學的有效方法進行探索。
一、什么是實戰化教學
所謂實戰化教學是指在高中體育課堂的教學中以實戰化的標準要求為指引,以實戰化的教學手段和環境背景為依托,就某一特定的體育項目進行實踐化教學的一種有效策略,換言之體育項目在實際的生活中是如何被應用的、對運動人員有怎樣的要求,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就去按照這些要求進行教授,例如,在教學乒乓球項目時,完全按照實際的乒乓球項目的規則要求、技術規范、對抗特點等,進行實踐化的教學,讓學生真正的做到學習完就可以進行一場高質量和高水平的體育比賽,從給出的實戰化教學內涵來看,該教學模式注重實踐教學,而通過實踐化的教學又反過來促進學生對相應理論知識的認知和理解,自然有助于全面的提升高中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高中體育教師要不斷的提升對該教學模式的重視力度,積極的研究和創新該教學模式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手段,進一步的提升高中體育課堂的教學水準。
二、開展實戰化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樹立實戰化理念
理念是教學的有效指引,教師要想開展實戰化教學首先要樹立實戰化的教學理念,從心底將教、學、練與實戰化對抗緊密融合。例如,在學習籃球項目時,高中體育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目前學生對籃球項目的投籃、運球、傳接球、防守等技能的掌握情況如何、學生目前的綜合對抗水平如何、學生的身體基本素養如何、學生能否在一場比賽中保持體力充沛,在此基礎上去思考如何才可以在現有基礎上不斷的強化學生對籃球相應技術的理解和學習、如何才可以不斷的提升學生的實戰化對抗能力,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籃球技術的規范特點,制定循序漸進與科學合理的訓練教學計劃,對哪個階段提升學生哪項能力進行有效的明確,從而在實戰化的思想和實戰化的理念指引下,將高中籃球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定位為如何讓學生進行一場高水平的籃球對抗比賽,進而讓體育課堂教學真正的做到實戰化。
(二)營造實戰化環境
逼真形象的實戰化教學環境氛圍有助于高中學生感受相應體育項目的對抗氛圍,進而激發學生的對抗意識,讓學生按照實戰化的標準和要求,更加精力集中的開展體育學習和體育訓練,進而不斷的促進學生體育綜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羽毛球項目內容時,教師要創建實戰化的環境,①明確對抗規則要求。如對每場比賽的用時、接發球的規則、球員的站姿、具體的比分制、以及違規的判罰等對抗規則進行精準化和細致化的講解,讓學生從學習羽毛球項目的第一天起就要對這些規則進行全面化的了解,并在這些規則的約束框架下開展羽毛球學習和訓練。②規范場地布置。在場地的布置中要嚴格的按照羽毛球場地布置規范、標準和具體要求進行布置,從而讓實戰化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形成實戰化的對抗意識,自然有助于課堂實戰化教學的高效開展。
(三)運用實戰化手段
開展實戰化教學要以實戰化的教學手段作為重要的支撐,體育教師要結合學校的條件、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綜合能力來合理的確定實戰化的教學策略,進一步的提升體育課堂的實戰化教學水平。例如,在學習足球項目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學習,一方面積極的進行對抗練習,另一方面在對相應的理論知識進行討論學習的基礎上,就如何規范動作、提升進球率等內容進行研究學習,同時,還要積極的組織學生開展實戰化的對抗練習,讓學生在比賽中去進一步的提升對相應理論和動作技術規范的認知和理解,不斷的提升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高中體育教師要全面化的理解高中體育學科教學的目的和初衷,有效的提升對實戰化教學的重視力度,在準確把握實戰化教學內涵的基礎上,積極的探索高中體育教學中開展實戰化教學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并在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樹立實戰化的教學理念、營造實戰化的教學環境、運用實戰化的教學手段,不斷的提升課堂的實戰化教學水準和質量,為高中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綦宏昌.實戰化訓練當從細節處貼近實戰[N].解放軍報,2018-11-13(007).
[2]鄧運龍.專項化、實戰化和個性化訓練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5(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