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芳 向光明
摘 要: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有著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而不同民族也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語言。為了加快社會發展進程,現如今小學教育已經覆蓋了全國的各個區域,漢語口語教學則是成為了少數民族農村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重點。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深度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漢語口語教學現狀,并提出漢語口語教學對策,以期為今后開展的漢語口語教學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漢語口語教學
目前,我國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在少數民族區域,小學生本身就面臨著口語問題,需要語文教師將漢語口語教學作為一項主要內容,并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提高小學生漢語口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從實際角度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漢語口語教學策略進行詳細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漢語口語教學現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各個民族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語言與民俗習慣。為了加強民族融合,我國對語言方面進行統一,然而少數民族區域卻受到地理、經濟、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在漢語口語方面較為弱勢。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最佳時期,對于學生語言意識的形成也是十分關鍵,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中,積極進行漢語口語教學是教師需要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雖然,小學教師在這一方面已經進行了相當的嘗試,但是由于農村小學經濟狀況比較落后,缺乏現代化教學設備,這些都為學生理解、掌握漢語語言與口語帶來諸多難度,而一些教學問題也開始逐步暴露出來。首先,是語文教師課上教學內容晦澀難懂[1]。由于少數民族的學生在漢語掌握方面本身就較為薄弱,若是教師仍然單方面的結合教材來進行教學,則無法起到較好效果。其次,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在傳統教學觀念下,教師主要是利用知識灌輸、講授的方式來完成教學活動,輕視了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也沒有結合少數民族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情況來進行教學,最終影響到學生漢語口語教學的有效性。
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漢語口語教學對策分析
(一)合理開發教學資源
在小學教育中,教材中的內容并不是十分復雜,主要都是講授一些較為基礎的知識內容,然而由于小學自身年齡特殊,再加上少數民族區域特點,增加了小學語文的教學難度,漢語口語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關系到學生今后的成長以及普通話掌握,對于學生適應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就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聯系教材內容,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將課堂教學與少數民族的文化相互聯系,有助于深化漢語口語教學,讓學生能夠更為精準的掌握漢語運用技巧,提高漢語口語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授《草原》這一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傳說故事來進行講授,如潑水節的傳說,進而來增強課堂上的趣味性,也可以是讓學生在課上發言,講授自己了解、知道的傳說故事,帶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本民族文化,對于促進學生漢語口語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為了在課上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環境來開展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2]。為了針對學生的漢語口語能力進行針對性培養,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教授學生一些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營造出一種較為良好的教學環境,構建師生和諧關系。與此同時,教師在講授一些帶有實物的文章內容是,如《紙船和風箏》這一課,就可以帶領學生制作紙船,在制作過程中穿插教學,讓學生學習、交流與互動中,得到較好的口語練習。
(三)重視開展實踐活動
少數民族在使用漢語進行口語交際的過程中,較為容易出現交易不順暢的情況,如詞不達意,句式應用混亂,而標準發音也十分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在課上教師應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并向學生提問,讓學生來回答自己的問題,針對學生的答案教師應予以指導,規范其發音與用法,還可以通過小組活動的方式來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漢語口語應用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較為落后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語文教學情況。為此,在今后小學學校以及當地政府必須要為農村小學教育中漢語口語教學提供一定的支撐,通過合理開發教學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重視開展實踐活動等方式來積極開展漢語口語教學,使得少數民族小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漢語口語,為其今后適應社會發展創造有力條件。
參考文獻:
[1]吉克曲體;. 淺談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C]// 2017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 0.
[2]王燕. 少數民族地區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現狀分析——以云南省雙江縣勐勐鎮賀六小學為例[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16(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