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殿芝
摘 要:目前,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教育事業也邁向了新的臺階。為了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可以對現在的數學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興趣;培養策略
引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了充足的學習興趣,學習才會變得有趣而充滿動力,才能真正調動小學生的自我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其創造性,開展有效的學習,將被動知識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知識獲取過程,使得本身帶有一定學習難度的數學學習變得輕松,激發學生的學習求知欲望,實現教與學的共同進步。
1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注重的是自己的講解,按照自己的思路構造一個知識框架,將知識點一成不變的傳授給學生們,不關心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就會導致學生們感受到數學的乏味,從而失去興趣。因此,在小學課堂上,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小學生的心理條件,設計能夠吸引學生目光,產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自己去構造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講解長度單位相關知識點時,可以拿把尺子讓學生們互相測量身高,并匯報給教師,然后進行對比以及長度單位間的換算,讓學生們充分融到數學世界中,通過自己對課本的理解程度,把握數學中的知識要點,激發學生們自主學習數學的樂趣。
2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方式是通過創建和諧的學習氛圍,把數學課本上的知識內容利用趣味性的情境導入方式,讓其更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要點,從而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必須采用情境教學導入的方式,使得知識點更加的簡化,便于學生思考和分析,從而提升學生理解能力。例如在《圓的認識》課題研究中,教師可以先制作各種不同的圓形輪子,讓其在地上不斷地滾動,在這樣的演示實驗中,教師可以提出疑問:在演示實驗中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為什么圓形的輪子能夠在地上平穩地滾動,而方形的物體卻不能呢?學生們紛紛得出不同的答案,這時教師展開課堂中要講解的知識點,利用課本知識來回答問題,圓形的圓周上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是相等的,所以它在地上滾動時才會更加的平穩,反之,對方形和橢圓形的物體,在對比之后發現與圓形特點不一致,所以它們在地上就不能夠平穩地滾動了。因此,通過借助情境導入方式,再提出相關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其知識點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道具進行演示實驗,使得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最大。
3開展課堂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年齡比較小,想法還比較稚嫩,而且他們對于學習還沒有太明確的概念。在他們的生活里,游戲顯得格外重要。針對他們的這一特性,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把游戲融入進來,從而教會他們在學習中學會玩,在游戲中學會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設置一些課堂小游戲:讓學生挨個進行報數,當說到7的倍數的時候,喊過,出現錯誤的同學進行才藝表演等處罰方式。這樣的游戲環節不僅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更加輕松的學習環境,也可以提高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及時檢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最后幫助他們制定改進方案,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4應用直觀教學法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低,且不具備較高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此數學對于他們來說,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充分理解課本內容,且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比較低。對此,數學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要求選用直觀教學法,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實物直觀是直觀教學法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各種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和教學電影等都是可用的輔助教學工具。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尤其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準備一些實物,讓學生去觀察、觸摸。使學生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對抽象知識的具象認知,為其進一步形成科學概念奠定基礎。例如,在進行“面積的意義”這一節教學時,教師可以準備黑板、桌面、課本等實物,讓學生親手摸一摸,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以此讓學生尋找實物表面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幫助其探究“面積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興趣。所以,從根本上來講,采用直觀教學法,可以使數學教學不受時間、地點和設備條件的限制,讓學生把所獲得的感性知識與實際事物進行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結合實際生活,發現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關
為了更大程度上吸引學生對數學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例子與數學課本上的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挖掘數學知識點中的生活情景,使數學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們可以認識到通過學習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認真主動的去學習數學內容。比如,生活中經常需要購買物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設置數學題:用白紙分別寫上四張一元錢、兩張五元錢、一張十元錢,一支鋼筆六元錢,需要購買兩支,提問有多少種組合方式能買到兩支鋼筆?學生們通過實際組合,就可以很輕松的回答出教師的問題。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引出要學習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們不僅意識到數學沒有想象中的困難,而且學好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不但來源于生活,同樣也可以將數學應用到生活中去,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興趣是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動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引入具體的學習情景,增加學生的實際體驗,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等,采取多種方法和措施來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發揮自我學習主動性,學會自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數學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廣云.關于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9):158.
[2]王鳳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興趣提升策略初探[J].新校園旬刊,2018(5):174.
[3]陳英姿.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策略初探[J].贏未來,2018(1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