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翠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素質教育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突破傳統的教學思想格外重要。新課改強調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建立學科素養,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需要教師從小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運用情境教學法來打破長久以來數學教學的不良現狀,實現課堂的優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優化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主要是由于目前的教學現狀提出的。首先,新課改的推進要求轉變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增強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的樂趣和經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道德素養。教師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操作、猜想、溝通、合作、探究的機會,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并讓學生充滿樂趣的學習。其次,小學生受身心發展規律的影響,在認知與記憶、思想和想象、觀察能力、注意力集中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教師在數學課堂創設情境,能夠有效地使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擺脫教師的思維引導,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數學問題。然后,小學數學知識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是需要學生依靠自身擁有的生活經驗經過具體活動產生的,是要為學生創造探求、實踐、調研與解決問題的機會。并且小學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可能會使學生認為數學對生活毫無用處,而利用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機會,還能將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而形象。由此可知,情境教學對改善小學數學課堂的不良現狀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文主要提出了三點應用情境教學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的策略,分別為: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游戲情境,鍛煉學生思維;創設實物演示情境,增強教學直觀性,下文將分別展開闡述。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受身心發展規律的影響,小學生具有注意力低下,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的特點。講故事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效途徑,這也是小學數學教師最喜歡的情境創設方式之一。數學知識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既能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又能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使得數學課堂變得精彩紛呈。
比如:在執教《加與減》這節內容時,筆者結合生活情境,為學生講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小猴過生日”故事。即:“在美麗的森林王國里,小猴憑借著活潑健談的性格,具有非常好的朋友緣。這一天它過生日,森林里很多動物都來了,并且帶來了很多禮物。其中,小熊帶了一個小猴子的布偶,小豬帶了一個蛋糕,小狗帶了自己最愛的肉骨頭,小老鼠也將自己辛辛苦苦攢的米粒帶來了,還有長頸鹿、考拉、小羊、小鴨也都各自帶了禮物,請問同學們小猴子過生日一共收了多少禮物呢?”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充分地投入到習題當中,運用已學的知識原理解決問題。
二、創設游戲情境,鍛煉學生思維
游戲對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小學生對游戲幾乎沒有抵抗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從培養學生智力思維的角度創設游戲情境,不僅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靈活度,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寓教于樂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不過,由于小學生的自我控制力差,所以教師在創設游戲情境時很容易出現場面混亂且失控的問題。實際上,良好的課堂秩序是推動教學任務高效完成的關鍵,數學游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數學教學。所以,教師在創設游戲情境的過程中,還應積極發揮好自己課堂主導者的地位,引導學生規范有序的參與游戲,從而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更加有效的學習。
三、創設實物演示情境,增強教學直觀性
上文提到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實物情境是指借助物品創設情境,讓學生看的見摸得著,用最直觀的感受去接受新事物,這樣的方式能夠充分地發揮學生形象記憶的優勢,并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對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創設實物情境能夠在抽象的數學理論和形象的思維之間搭橋,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執教《觀察與測量》這節課時,為了使學生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發展學生的空間幾何觀念,筆者利用教室里可利用的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實物觀察。如:筆者將數學課本進行展示,安排四名學生分別站在我的前后左右四面,并要求四名學生分別說出各自看到的圖形是怎樣的,其他學生進行判斷。這種方式的教學更加具體直觀,小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數學學科性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需要。情境教學在營造教學氛圍,增強教學直觀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激發學生興趣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教師應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積極的作用,為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新民.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20):165.
[2]徐大旺.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創設探討[J].才智,2019(27):20.
[3]楊惠翔.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J].當代教研論叢,2019(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