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駿雅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隨著“大智移云”(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財務與會計工作環境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也隨之發生改變。會計的職能不再僅僅是核算和監督,而是朝著管理會計的方向發展。管理會計是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而傳統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需要,本文圍繞“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管理會計教學改革給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管理會計;教學改革
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直是高校教學改革的目標。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能培養社會需要的財會人才,這就促使高校教師和學生共同擁抱“互聯網+”,去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思維和能力。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時代已悄悄地來臨,慢慢改變著社會經濟環境和人們的思維方式。用戶思維、大數據思維、跨界思維、平臺思維、社會化思維、流量思維、迭代思維、極致思維、簡約思維是互聯網的九大思維。顯而易見的,在“互聯網+”時代,財務人員的工作環境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思維、大數據思維大大影響了財務會計的工作內容。除了監督與核算,會計人員的職能應朝著分析數據,朝著事前決策及預測方向發展,管理會計是財務人員轉型的必然趨勢。而傳統的管理會計教學模式僅僅是傳授理論和方法,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資源匱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管理會計教學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和創新,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理論,更要讓學生真正地擁有管理思維和戰略眼光,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本論文研究的意義所在。
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管理會計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互聯網+”時代就業環境的變化
“互聯網+”時代,企業走在應用技術的前列。各類企業隨著社會發展的浪潮,緊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漸漸轉型。企業中各個部門的職能隨之改變,財務部門亦是如此。傳統財務部門的會計人員起到核算與監督的職能,內部分工也有成本會計、稅務會計、核算會計、JL納等。現如今,會計人員核算職能已漸漸被計算機等財務機器人取代,實現實時、隨地、共享、移動辦公。財會人員要緊密結合實際業務,著重為企業進行最優決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財會人員的職能不僅僅體現在事后,更強調事前預測、分析與決策,事中的控制與監督等。會計人員的職能向著管理會計的方向發展。結合“互聯網+”的發展,企業需要的會計人員必須學會優化或重塑業務流程,具備懂業務、懂財務、懂系統、懂分析、懂戰略的能力。
(二)我國管理會計人才的缺乏
在西方國家企業會計部門中,已經分不清哪些工作是財務會計的內容、哪些工作是管理會計的內容,會計人員90%左右的工作是在從事管理會計工作。而當前,我國從事會計行業的人員中,只有不到lo%屬于管理會計。由于就業環境的變化,我國管理會計人才缺口非常大。企業需要大量的管理會計人才,而大部分已經從業的財會人員沒有轉變就業觀念。高校中有會計專業的學校培養模式大多也是向著傳統會計的技能去培養學生。少數學校雖然改變了培養模式,但是由于教學資源匱乏,沒有結合“互聯網+”的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據處理技能的培養,造成了我國目前管理會計人才緊缺的現狀。
(三)高校管理會計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開設了管理會計課程,但是教學模式僅限于教授書本內容,側重理論和計算,輕視戰略和管理。由于學校的老師很多都是讀完研究生或者博士直接來到高校教學,沒有實際業務經驗,教學案例與教學資源的匱乏,上課僅僅是“圍繞課本”,造成學生缺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導致教學效果不顯著。另外,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許多教師上課僅僅是“PPT+板書”,沒有充分使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情景模擬、原型系統等教學手段,造成學生學習興許不高,抬頭率低的教學現象。
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管理會計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合理設置基礎課程體系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學習的內容應該做出相應的改善。管理會計課程一般在大二或者大三學年開設,在此之前的基礎課程除了會計基礎、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以外,也應該設置數據與邏輯(大數據時代的會計學)、數據與邏輯(走近財務總監)、數據與邏輯(會計信息與公司治理)、管理會計大數據等認識和接觸數據的專業課程,另外,還要學習計算機基礎、數據庫技術、power huilder的會計軟件開發工具、人工智能導論python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財務數據的計算與來源,進而掌握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以及利用數據做出科學決策的能力。
(二)完善教學基礎設施和教學資源庫
在完善教學基礎設施方面,高校應該購買足夠的計算機設備,并且配備充足的數據處理系統軟件,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實驗設備和實驗課時。在完善教學資源庫方面,高校應充分利用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網絡平臺,學習先進教學技術及手段,接觸優質課程。高校也應通過教學評比,參考借鑒相關課程資源,整合形成有關本校優秀課程的經典視頻、資料、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資源,以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使用。
(三)增加相關的教學實踐課程
學習管理會計,高校應該增加相關的教學實踐課程,讓學生走進企業,接觸實務,與專家互動,真正地分析實際業務,梳理業務,確定系統的業務流程。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和業財合一的能力。買支持數據挖掘的“同花順”數據庫,數據分析的SAS、SPSS和STATA等軟件,管理決策的“用友沙盤模擬實驗”和“企業管理決策模擬實驗”等實踐教學軟件。增加企業管理決策模擬實驗、企業經營沙盤模擬課程。讓學生在實踐課程中學習資金管理、費用管理、預算管理、資產管理等,為學生走入實際業務領域打下基礎。
(四)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大多數本科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主,不強調培養科研能力。但是,科研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和學習一門學科,加深對這門學科的認識,更能激發學習這門課的興趣。所以,高校應以管理會計科研項目為契機,以科研促學習,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在完成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教學基礎上,加深對管理會計的研究,尤其是管理會計前沿方法和理論的研究。
(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高校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傳授者,教師隊伍的優劣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由于時代發展迅速,很多老教師的知識已經成為過去式,比如傳統的手工記賬知識等。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管理會計在實踐中正在發生著重大變革。所以,高校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實踐經驗,課余時問在企業兼任管理或者財務、咨詢等職務,緊密結合事物的發展:高校也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這樣,學生學習的內容才是學科前沿的先進理論,這樣的教學才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原則。另外,由于很多教師已經懈怠課堂教學,上課教學手段單一,造成學生抬頭率不高。所以,高校應該推進教學競賽,以賽促學。分階段的培養師資隊伍,培訓使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情景模擬、原型系統等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促進課堂的到課率和抬頭率,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結論
“互聯網+”是創新驅動的,是跨界融合的,是重塑結構的……“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社會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管理會計在這個時代的洪流中,需要不斷地創新與發展。而培養管理會計人才的高校,更需要結合“互聯網+”時代,促進管理會計的教學改革。本文提出改革中需要合理設置基礎課程體系:完善教學基礎設施和教學資源庫;增加相關的教學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這五點建議,希望對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l]邱杰.高校管理會計信息化教學探討[A].中國會計學會會計信息化專業委員會.中國會計學會第十三屆會計信息化年會報告論文集[C].北京:中國會計學會,2014:7.
[2]江小琴.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人才能力框架構建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