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娥
摘? 要: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問題導學法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和思維訓練。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嘗試結合問題導學法的特點,嘗試以情境引入課堂觀察,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用合作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在問題的分析、解決中,理解數學知識,獲得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導學法;實施對策
所謂的的問題導學法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以問題為基礎,以自身的引導為途徑,鼓勵學生就問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使其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探尋問題解決對策,理解數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此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豐富數學教學活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了發揮問題導學法的價值,我在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采取以下策略對其進行運用。
一、情境引入課堂觀察
要想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應用問題導學法,問題情境的導入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在課堂教學之初,有效的問題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在問題思考過程中建立對新知的感性認知,有利于其加深對新知內容的理解。那么,問題情境中的問題是從哪里來的呢?問題情境是為數學教學活動提供服務的,那么,教師所設置的問題需要以數學教學目標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指導。基于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往往在導入活動開展中,結合教學所需,為學生創設極具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以此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以“雞兔同籠”為例,我結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周末我和家人到農場玩。我們所去的農場喂養了很多兔子和雞。在剛進門的時候,我發現,有三個籠子被擺在過道上,我數了數,這些籠子中都有8個頭,其中,第一個籠子里全是雞,一共有16條腿;第二個籠子里全是兔子,一共有32條腿;而第三個籠子里,既有雞又有兔子,一共有22條腿,請問這些籠子里雞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呢?如此問題是教材“雞兔同籠”問題的簡化版,學生在很容易理解。在問題的驅使下,其可以自主地發揮已有知識經驗的作用,對其進行計算。此計算過程中,可以使其建立對雞兔同籠問題的感性認知,為其在之后有效思考、解決復雜的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導學法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和思維訓練。問題作為學生思維的起點,學生要想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其必須以問題為起點,進行積極的思考,以此在思考的過程中,發揮自身已有知識儲備和自主性的作用,實現問題導學價值。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往往將教材中已有的結論性的知識堆積在學生面前,而學生在被動記憶的過程中,很難由表及里地深入探究該結論,導致其在理解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面對該問題,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就發揮問題導學法的作用,將一個個數學結論分割為一個個的數學問題,以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深入理解數學知識。以“平均數”為例,教材中給出了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但是,在理解的時候,不少學生由于認知不深刻,將“之間”與“中間”混淆。針對該情況,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否可以將這個結論中的“之間”換成“中間”呢?以此引發學生的猜想,給出不同的結論。有的學生說道:不能將“之間”換成“中間”,因為“之間”不一定是在“中間”。有的學生說,如果將“之間”換成“中間”,那么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數據將會減少。盡管學生給出的說法是不一樣的,但是其在思考的過程中,真正地辨析了“之間”和“中間”的差異,不僅可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鍛煉數學思維的嚴密性。
三、合作引導學生探究
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在教學活動參與中,倘若學生單憑其一己之力,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問題,如果無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將會使其數學學習受到打擊,不利于其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師不可能對學生所出現的問題一一地進行解決。此時,就需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在小組中合作探究、合作解決。仍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你有幾種方法可以求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各成員可以就自己的理解、想法進行交流,在語言交流中實現思維碰撞,在問題解決中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發揮問題導學法的作用,情境引入課堂觀察,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合作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圍繞問題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分析,從而在解決問題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為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美婷.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策略[J].職業技術,2017,16(10):99-101.
[2]劉鈺彤.問題導學法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