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鑫
摘? 要: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最常采用的作文教學方式基本上可概括為以教師為主的“教師命題、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講評”,學生處于被動寫作的地位。以教師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方法弊端在于,首先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影響學生的寫作熱情;其次,教師專注于知識的灌輸,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
關鍵詞:網絡環境;初中語文;微作文;教學方式;
一、“微作文”的定義
“微作文”是利用網絡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混合的方式進行作文學習的方法,只要有網絡,就可以不限時間、地點進行學習。可以說“微作文”教學具備易聚焦、善深入的優勢,以互動為主要特征,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激發寫作興趣,掌握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在“微作文”教學方法應用過程中,可以看出這一寫作方式一改陳舊的教學觀念,具備貼近現實、操作簡單、強調學以致用的特點,與單純地接受知識灌輸相比,“微作文”形式要求學生從現實角度出發,以精練的語言對事物進行描述,進而展現觀點、表達情感。
二、“微作文”教學方法實施目的
(一)將學生生活體驗與寫作相聯系
寫作課是應用型學科,與理論學習相比,寫作課程更需要反復練習。寫作課程在學生的初中階段及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都有較為實用的價值。想要更好地實現寫作課程的使用價值,就需要貼近實際,與生活聯系在一起。以往的寫作課程為的是適應考試、完成考題,“微作文”的出發點則是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努力進行解決。通過“微作文”的題目設計和教學形式的生活化訓練,讓學生減輕對寫作的心理負擔,學習效果也更好。
(二)培養學生勤于動筆的習慣
人們形容作家作品豐富一般會用“著作等身”這個成語,而作家的作品豐富,與他們勤于動筆的習慣是分不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總是隨身攜帶筆記本,方便在散步時記錄所思所想,有了勤于動筆、隨時記錄的好習慣,才有《戰爭與和平》等巨著的誕生。對于學生來說,“微作文”教學要做的就是培養他們隨時記錄的良好習慣,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能堅持下去,必定受益終身。在“微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勤于動筆的寫作習慣。
(三)促進語文教學與時代接軌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高效率、快節奏的追求無處不在,言簡意賅的表達方式也成為大勢所趨,方便隨時隨地記錄生活。“微作文”的出現也是時代產物的一種,既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也符合人們的表達習慣,對初中學生寫作習慣也產生了影響。“微作文”教學方式通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喜歡上寫作,在條件成熟后,教師可以將“微作文”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相結合,切實讓初中語文寫作與時代接軌,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三、“微作文”教學方法探析
(一)創設情境,選擇寫作主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在當前網絡環境下實行“微作文”教學模式,教師需要確定寫作訓練目標,然后利用網絡資源選擇與寫作主題相關聯的視頻、文字、音頻資料,通過給學生視覺、聽覺的雙重刺激,讓其在頭腦中形成具像,從而激發靈感。寫作對于學生來說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交流表達的需求。
(二)整合信息,累積素材
初中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導致學習生活較為單調,社會經驗較少,對生活的深刻體驗相對缺乏,因此在寫作時往往陷入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抒發的困境。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去體會生活。受到時間與精力的限制,學生很難有機會真正走入生活進行觀察和體會,所以需要適當借助網絡和多媒體。
在豐富的網絡資源與多媒體設備的幫助下,課堂與自然生活的界限被打破,學生既能開闊眼界,又能積累到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思所感用“微作文”的形式記錄下來,并按照每月或者每周的頻率將所寫的微作文進行整理,以使寫作素材日益增多,感受也將更為深刻,寫作的文章內容無疑會更加豐富。
(三)在線傳遞,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每個初中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師長、同伴的贊許,在網絡環境發達的今天,學生們展示自我的平臺更多,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將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來。“微作文”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作文可以在修改滿意之后發表在各種社交平臺上,網絡上的讀者可以隨時隨地點擊、瀏覽、評價。多媒體網絡技術對于教學的輔助作用非常大,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與寫作練習,有效提高作文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秀杰.關于初中語文微寫作教學研究[J].情感讀本,2016(11).
[2]劉賢權.“微作文”之探微———芻議初中作文教學中的片段訓練[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19).
[3]孫宏萍.初中語文微寫作教學研究[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