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摘 要:數學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三大主科之一,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教學,統一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差異化學生的需求,進而會導致學困生的成績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這種問題在小學高年級中比較普遍,學生一旦不能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喪失信息,進而會導致學習成績進一步下降。要想轉變這一狀況,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學困生轉化的途徑與方法,給予學困生更多的幫助,使其重拾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轉化;途徑和方法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一)教師要語言明確吐字清晰
如果教師不能做到語言明確和吐字清晰,則很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導致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產生誤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并注重自身的發音準確。例如,教師在講解“除數”以及“被除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除號前面的便是除數,而除號后面的便是被除數,通過這種簡單易懂的語言,可以使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有更加直觀的認識,進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并且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
(二)教師要注重完善教學方法
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注重完善教學方法,要改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通過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質量,幫助學困生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加法交換律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困生更好的理解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2組,先給第一組5個蘋果,給第二組8個蘋果,然后再給第一組8個蘋果,給第二組5個蘋果,然后引導學生對兩組的蘋果數量進行思考,看究竟那組所得的蘋果更多。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可以得出5+8=8+5,進而認識到第一組與第二組的蘋果數量相同。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幾道類似的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加法轉換率的認識和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相對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直觀的展現給學困生,使學困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知識。一旦學困生能夠自行總結相關概念,并且能夠理解運用相關概念,便會極大的提升其自信心,進而能夠促使其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也會起到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
二、開展指導性練習
在完成基礎性教學之后,教師需要針對學困生加強鞏固練習,使學困生對相關知識加深印象,并且可以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解答之前存在的疑問,使學困生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重拾學習的信心與興趣。
(一)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及時全面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才能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幫助學困生提升學習成績。學困生的數學基礎比較薄弱,教師要掌握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進而設計適合學困生學習水平的練習,幫助學困生鞏固所學知識。
(二)設計層次性練習
為了幫助學困生循序漸進的提升學習成績,教師可以針對學困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設計層次性練習,逐步提升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在初步練習時,教師應設計相對比較簡單的聯系題目,幫助學困生掌握一些基礎性知識和簡單的換算方法等,待學生熟練掌握這些知識內容之后,教師可以適當增加練習的難度,并在學生進行練習的過程中做好指導。要多給予學困生以鼓勵,并將其學習成果告知學生,使其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進步,進而重拾學習的信心。
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
要想學習好數學知識,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課堂時間畢竟有限,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難以顧及到每一名學生,學困生要想更好的提升學習成績,需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課余時間加強鞏固練習。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其年齡相對較小,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缺乏應用課余時間學習的自覺性。因此,為了更好的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合作,實現家庭與學校的共同教育,幫助學困生提升學習成績。學困生通過課余時間進行鞏固練習,可以使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且學困生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提前了解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而可以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與家長的合作,可以促使家長督促與監督學生的課后練習,并且教師可以通過家長來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家長在指導學生練習時,如果遇到困難要及時與教師溝通,教師應給予幫助和解答,并且要積極向教師請教正確的教育方式,配合教師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完成學困生的轉化。
結束語:綜上所述,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與復雜性,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尤其對與學困生的學習難度更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給予學困生更多的幫助和支持,根據學困生的學習水平制定符合其發展的教學策略,最終實現學困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阿衣提拉·買買提. 維吾爾族小學中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的成因調查及對策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5.
[2]郭瑞珍,王金紅. 談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的轉化[A]. .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一)[C].:,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