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
摘? 要:現代閱讀教學理論認為,閱讀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素養,還能夠有效拓展學生其他語文學科素養。我們知道,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能力基礎上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只有緊緊圍繞閱讀進行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教師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立足閱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模式需要作出一定的調整,才能更好地滲透核心素養。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令教師頭疼的版塊,閱讀能力在語文能力中又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探究關于核心素養理念下全新的小學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爭取通過全新的閱讀課堂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積淀語感,加強課文誦讀指導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背誦古今優秀詩文來培養語感。”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了很多文質兼美的詩文,在閱讀教學中誦讀美文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例如:教學《山中訪友》這篇優美的散文只有通過加強誦讀指導,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才能更好地感受其中比喻的精當和巧妙的思維想象,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在閱讀與拓展延伸環節中,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模仿作者的表達寫一段話。有了前面誦讀的積累感悟以及句式表達特點的探究,學生筆下就會自然地流淌出自己的情感:“您好,懸崖爺爺!您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您,我想起一位位高僧和隱士。您如同一位無言的禪者,云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出自您的手筆?”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精妙的語言,并且深入掌握語言文字的規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體現,只有積淀豐富的語感才能讓聽說讀寫能力落實到實處。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現代閱讀教學理論十分重視情境教學的作用,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激活小學生的認知。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通過創設閱讀情境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在閱讀過程中促使學生篩選信息,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與微課視頻等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多媒體技術能把學生要閱讀的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從而激活學生的認知,進而達到提高閱讀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由于成長的環境不同,學生們只通過“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等文字,無法直觀感受到這是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而巧妙地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就能更直觀給學生展示介紹晉西北惡劣的自然環境。有了這樣一個視覺、情感鋪墊后,再利用多媒體展示如今如詩如畫的山林圖,就使“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很直觀地映入眼簾了。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可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主動走入文本,了解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實踐證明,語文閱讀教學就應該是五彩斑斕的。只有創設出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才能把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取得理想的閱讀效果。
三、問題引思,提高探究閱讀能力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問題是發現的設想,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閱讀是一種高級的心智活動,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探究文本的過程中,利用問題引思,促使學生篩選文本中的信息來解答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對文本內容作出全面的剖析與深入的解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利用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學生通過“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的方法來學習“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三個故事。學生讀書找疑,用筆勾畫,教師深入各小組參與小組學習,了解學生質疑的情況,指導學生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摒除一些質量不高、意義不大的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難以理解的句子“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教師不做講解,發給每個學生一份背景小資料,讓學生認真閱讀,聯系資料上的內容理解這句話,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實踐證明,閱讀教學中通過問題來引思,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感悟中讀。
四、人文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結合課文內容,挖掘人文教育元素,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結合地圖介紹京張鐵路險峻的地理位置和惡劣的地理環境,課前布置學生查找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從而讓學生更深地體會到詹天佑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頂著重重壓力,不怕種種困難,受命于危難之際,為中國人爭一口氣的壯舉,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一詩句時,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以及詩人杜甫的生平,感受到詩人對國家命運充滿憂患,以安定國家為己任,從而才能感受詩人因收復失地喜極而泣,體會詩人既因國事而憂,亦為國事而樂的完整愛國情懷。在深刻理解詩人愛國意識的前提下回憶《春望》一詩,引導學生領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驚心動魄,悲愴銷魂。立足于課本,拓展課本,進而逐漸開展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這些人物身上體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我們人文教育需要的范本,有利于對學生開展人文素養教育。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立足閱讀教學才能讓學生獲得人文素養、科學知識、審美意識能力、動手能力等。唯有這樣,才能完善學生的人格,才能使其提升核心素養,從而為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J].教育科學,2017(01).
[2]周良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J].語文天地,2016(02).
[3]張柳柳.創新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