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泉燕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社的蓬勃發展,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也隨之日新月異,日益豐富。朗讀作為語文“聽、說、讀、寫”四要素之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朗讀是最基本的語言能力。本文簡單分析了當前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現狀并就此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拋磚引玉,以期能為其他教學同仁提供教學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現狀;對策;
朗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小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語言學習能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不僅能提升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能力,事半功倍的進行課堂教材教學,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而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重視朗讀教學,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朗讀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朗讀,有方法的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有興趣的朗讀,形成良好的預感,進而得到朗讀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語文課堂上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現狀。
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當前,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分數并不能代表一切,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相應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們也認識到了朗讀的重要性,實踐教學中也是在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希望能總結出更為高效的教學方法。而在這個教學探索的過程中,審視當前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謂“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以下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發現和總結的幾點朗讀教學的問題,陳述如下:
1、朗讀學習時間配備的不足。
教材大綱是教師教學的“拐杖”,教師在課堂上的大部分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方向進行。然而,小學語文教材大綱中并沒有對于朗讀教學的時間配備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這就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的整個過程中,經常會忽略朗讀教學,甚至沒有設置學生進行朗讀學習的時間。在大多數都小學語文課堂上,朗讀多是以課前預習作業或者課后復習作業的形式出現。然而這些朗讀,一方面時間上無法保證,因為無法像書面作業那樣進行檢查,常會變成“不是作業的作業”;另一方面,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缺乏必要指導和幫助,朗讀效果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做好朗讀中“導”的功能和作用,影響學生朗讀意識的建立。
2、朗讀內容與主體的矛盾。
一說的朗讀,我就會想到一句話“一千個讀著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朗讀教學和其他課堂內容教學一樣,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最不能忽視的重點,這樣就是說,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的改變教學方法,去尊重,適應每一位學生的朗讀權利,愛好,特點等,懂得利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去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加深入,更有效率的進行語文內容的朗讀與學習,提升朗讀質量和學習效率。然而,實際上并非如此樂觀,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生幾乎都只是在朗讀課文。而且課文的朗讀也只是穿插,教師更多的是將朗讀視為檢查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水平與程度的一種方式,或者在講解問題之余組織學生做朗讀練習。很多教師將目光放在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上,認為它們是學生的唯一朗讀對象,影響了朗讀教學內容的豐富化。另外,在朗讀過程中,為了讓教學活動進行得更加順利,教師往往會選擇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課堂中完成朗讀環節。雖然促進了教學進度的加快,但卻忽視了其他學生的朗讀學習需求。不能為每一位學生都打造公平的朗讀能力展示平臺,只讓少數學生參與到朗讀中學習活動中,會影響學生的朗讀學習興趣的建立,也不利于課堂教學公平化。
3、朗讀結果評價上的缺陷。
評價,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積極的評價,形同于鼓勵,對于學生來說是加油,是鼓勁兒;客觀的評價,形同標桿,對于學生來說是指正,是幫助。在朗讀教學中,正確,有效且及時的評價,對于學生的朗讀熱情,積極性都有著積極的影響,所以在朗讀教學中,及時要懂得組織巧妙的語言來進行朗讀評價。然而,在實踐的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往往都是“不修邊幅”的,經常只是用簡單的“你讀的不錯”、“很好,很有感情”有時候就是簡單的“不錯,請坐”。這樣模糊的評價語言,對于小學生來說既沒有鼓勵的情感,有沒有指導的意義,針對性弱,意義不大。這種模糊性強調的評價,沒有從多方面,如語音,聲調,情感等多種綜合因素方面進行客觀的評價,不利于正視自己,反思自己,也無法促進學生與文章有更為深入的互動。死板的朗讀評價,更沒有辦法提高學生的朗讀學習積極性,阻礙了小學生朗讀信心的建立。
二、語文課堂上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對策。
反思了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現狀之后,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了多次的嘗試、探索和總結,一些實踐方法也收到了可喜的成績和效果。
1、加強重視力度,擴充并保障朗讀學習時間。
提高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視力度,才能讓朗讀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體系中的一份子。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接受素質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創新教學觀念,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改革入手,以教師的教學觀念與行為帶動小學生的朗讀學習,才能促進朗讀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師要合理分配45分鐘的小學語文課堂,根據教學內容的多少為學生提供5到10分鐘的朗讀學習時間。讓學生在這段時間內有機會開口讀課文,有機會將個人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結合在一起。
2、尊重學生主體,采用靈活的朗讀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優化朗讀教學的重要手段。用多元化的朗讀教學方法實施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朗讀學習的樂趣,還能激發起小學生的朗讀學習積極情感。教師要關注多種朗讀活動的開發,利用小學生喜愛的形式,讓小學生自愿融入到朗讀學習活動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朗讀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表演朗讀法實施教學,表演朗讀法具有聲情并茂的特點,也能夠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理解課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文章故事的思想內涵,使學生在情境中提升個人朗讀能力。
3、注重積極引導,優化課堂朗讀評價的方式。
教師的積極引導,對于小學生的朗讀學習積極性有重要影響。重視朗讀評價的正確實施,利用藝術性的評價語言與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實施朗讀評價,有利于小學生朗讀學習熱情的保持。藝術性的朗讀評價,是指教師在處理學生朗讀不足時,要利用委婉的方式讓學生接受個人不足。不僅要利用評價傳遞出客觀且真實的信息,還能讓學生了解到個人朗讀學習能力,成為朗讀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比如,有的小學生朗讀過快,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讀得很快,證明你基礎知識掌握得很好,也一定在課前認真地預習過。為了讓大家跟上你的朗讀,你可以稍慢一點,等等大家”。這樣的評價以表揚的方式引出學生的問題,能夠讓學生積極接受個人不足。激勵性的評價,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個人語文學習情況,制定不同的朗讀評價標準。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朗讀學習優勢,多給予學生積極評,賞識發現學生的優點。用鼓勵的方式,讓學生不斷進步。
總之,朗讀能力是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目標。朗朗讀書聲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特點,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就無法完成教學目標。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關注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與培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活動,讓學生成為朗讀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潔.做好口語教學,提升語文能力——簡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J].讀與寫,2015,(09):192.
[2]李良娟.淺議學生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3,(21):173.
[3]劉雪飛.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4,(01):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