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彭劍瓊
摘要:初中教學環節中,教師通常會通過目標的設立來激勵學生,進而使得學生擁有前進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學生如果失去對課程的興趣,便會降低學習積極性,使得不感興趣惡性循環。本文將針對初中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分析,探究激勵理論在初中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研究及里教學在初中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激勵理論;初中教學;應用研究
引言:在中學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考試為重,通過成績的客觀呈現來對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學習成果進行評定,殊不知這樣的測評機制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這樣的教學體系也忽略了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均衡發展,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以及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通過采取系列的激勵手段來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好的學習狀態。
一、激勵理論實施的原則
激勵理論若想有效地實施,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須要遵循以下幾原則。
(一)差異性原則
初中學習階段,教師應該尊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性差異。學生在接受知識時,理解的內容不同,對知識的認知不同,就進一步導致個體之間的差異。教師在應用激勵理論教學時,就要格外注意言語是否恰當,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鼓勵,依據其性格進行激勵,進而把握學生的需求,幫助學生設立目標,幫助學生進步。但這樣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熟悉每位同學的習情況以及性格特點,以便采用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進行鼓勵。
(二)公平公正原則
實施激勵理論教學應該保證公平公正,讓每一位學生都感覺到平等,這就要求獎勵機制應該透明公開。獎勵機制的制定也應該與學生們進行溝通交流,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獎勵機制也有應該有所差別,盡可能使得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有一種歸屬感以及前進的動力。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對于學生的影響較大這其中包括價值觀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激勵教學時,應盡可能減少亦或是杜絕不公平現象的產生,進而進行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除了言語鼓勵之外,物質獎勵與精神鼓勵也是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式,這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動力。
(三)目標性原則
激勵教學的實施是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目標,老師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實現自身設立的目標,針對這一目標以及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激勵教育。激勵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始終圍繞這一目標進行。目標作為學生前進的動力,其制定以及具體實施過程,教師應該參與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方向,并進行及時引導,從而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
二、激勵理論實施的必要性
伴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育部對初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環節的設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文化知識的教學,也要注重學生品行的提升,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而并非單一看重分數。教師應該改善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進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學習興趣。
其次,中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建設的重要時期,學生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以及支持,又害怕失敗。針對這種心理,教師應該及時進行正確的疏導,和學生成為朋友,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緩解壓力,進而引導其有勇氣、有毅力解決問題,迎難而上。
三、激勵理論實施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在初中教學環節中應用激勵理論,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高效進行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教學中,學生通常會覺得課本知識枯燥乏味,從而厭倦學習,一味重視教育考試成句,為了考試而學習,而不是自發地有興趣、有熱情進行學習。目前,我們在教學環節采用吉利的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傳統的教學觀念上,教師對于學生通常意味著權威,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往往存在距離感,這種距離感使得學生與老師之間逐漸產生代溝,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不理解的問題亦或是生活上遇見困難也不愿意與老師進行溝通。然而,老師通過實施激勵理論教學會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因此激勵理論也是師生連接的紐帶,有利于提升師生之間的溝通頻率,使得學生積極投入于學習之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率都有待提升,教師采用激勵理論進行教學,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信,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進而使得學生學習更加簡單高效,學生的收獲也會更多。作為教師,應該積極探究如何將激勵理論切實有效投入到教學中,將其完美融合于課堂教學中,使得鼓勵的效果發揮到極致,使得學生學習熱情進一步激發,進而促使自己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毛雁南.激勵理論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揚州大學,2014.
[2]葛精精.激勵方法在初中教學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3]郭新強,賀永芳.論教育激勵理論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16: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