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會
摘 要:小的疑惑會引導我們有小的進步,大的疑惑會引導我們有大的進步,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從中我們也可以知道,敢質疑,敢于自己發現問題,對學習有深刻影響。語文作為理解性比較強的學科,更需要我們敢于提出質疑,通過自己的一個個疑問和假設去構思文章中作者意圖,但現在語文教育中,缺少培養學生這種質疑精神的方法和體系,本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方法;質疑問題
我們都學習過語文,我們也都知道一篇文章的一句話中可能用相矛盾的詞進一步的表達作者意思,在以前的教學中老師提出這樣的疑問,問我們為什么出現兩個意思相反的詞語,那時候我們往往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個這么做的原因,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如果讓孩子們自己發現這樣的問題,并在腦海里自己琢磨,往往會得出比較貼切的答案,其實細想想這種方法也不失合理性,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孩子們只能按照老師的思路去想,但要是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然后順著自己的思路去想,就不難得出答案,但現在這種方法還不是很大眾化,其設計的方法也不夠系統,還存在很多弊端。
1 質疑法語文學習的意義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再通過自己的思考去解決問題的質疑法學習語文,可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增加,在解決一些問題時,不用過度依靠老師,同時這種新的學習方法也讓原本枯燥的語文學習增加樂趣,使學生更有興趣學習語文,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種興趣能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語文成績也能有所提高。而且這種方法只需要老師稍加引導,不用老師去一步一步的帶著學生學習,減少了課上任務,時課堂時間能夠被更加充分的利用,雖然增加了老師的備課難度,但實際減少了老師的講課難度,可以說這是一種既幫助了老師又幫助了學生的一舉兩得的方法。
2 當前語文學習,質疑法學習現狀
當前語文學習仍存在教學方法古老枯燥,教學模式單一等弊端,使語文學習更加枯燥無味,這樣的學習特性,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質疑法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固然有其自身的科學性合理性能夠使學生提起學習興趣的特點,但我們也不難發現,由于這種方法剛被提出不久,因此存在學習方法不夠體系化,學習手段的創新不夠大膽,應用范圍比較狹窄等現狀,需要進一步創新方法以促進這種教學方式的革新,從而使其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3 創新學習方法的具體方式
面對當前質疑法語文學習的種種現狀弊端,應及早提出新的方法去改進完善這種學習方法,讓其更快的造福教育發展,筆者認為創新方式具體有以下幾種。
3.1 創新預習方法,預習中發現問題
我們都知道,即使是小學學習,也需要預習,否則課上很難跟上老師的講課節奏,因此要想改變這種教學方法,就要從預習開始,老師可以創新預習方式,例如在《春》這篇文章中,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找文中的修辭方法,學生在找修辭方法的時候就一定會想,為什么作者要用這么多修辭方法,不難思考出這么做是為了體現春天色彩明麗的特點,和作者對春的喜愛與贊美,修辭方法恰恰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學生這樣的預習,潛移默化中解決了這樣的問題,課上在經過老師的輕微點拔,學生真是想不懂也難。
3.2 運用矛盾,引發質疑
矛盾是很多作者表達自身熱烈情感的一種方式,但如果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往往讓學生感到突然和疑惑,但如果學生自己發現這種矛盾就恰恰可以引發學生的質疑和思考,例如在《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寫老婆婆既耐心又焦急的等待,學生一定會思考,耐心和焦急明明是一對反義詞,為什么會出現在一句話里?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后,老師稍加講述學生就能明白婆婆當時內心焦急又一定要等到總理的急切心情。類似這樣的矛盾在小學語文課文中還有很多,如果每一個都是老師發現后向學生提出的問題,那每個矛盾都會成為學生心中的難點,很難理解,不如讓學生自己發現后自己思考,這樣更容易達到教學目的。
3.3 借助留白,巧設問題
這種質疑法需要學生上下文聯系能力和想象力,而藝術留白是很多大作家常用的引發讀者思考的方式,例如《祝福》中最后只寫了一片爆竹聲,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想象爆竹聲掩蓋了什么,側面表現了祥林嫂怎樣的命運,和這差不多的還有很多文章,如果老師在意和關注留白的話也會使得學生關注這些,這種關注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有更好的思維能力去提出和發現問題,在這種思維能力的引導下,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4 總結
綜上所述,質疑法作為一種新的語文學習方法,現在還停留在概念階段,其具體方法也不止上文提出的那幾種,更多的方法仍需要我們去發現和創新,在這種教育方法中老師要體諒每個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程度不同,不能用強求的方式。同時,根據孩子們思維方式的不同,老師們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將上述幾種方式靈活運用,以便能夠達到真正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偉.語文疑難教學科學方法建構的心理學依據[J].課程·教材·教法, 2018(12) :20-22.
[2]李運富.漢字學三平面理論申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7(3) :52-62..
[3]秦鳳珍.多維視野中的語文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