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萌
摘要:如果在小學數學教學里添加有效問題情景,就能更好地發揮出孩子們學習的主動、實踐性以及創造力。從對數學的認知、全員參與的過程來引導鼓勵學生覺且多樣地認知數學的教學方式,數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方式可以快速、穩定地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創設;意義建構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現狀
我們發現到目前為止仍舊有很多教師在使用填鴨式教學方式,這些老師基本是沒有理解《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不過更多的數學老師理解了這個標準并且運用到了課堂以及教學中。
二、創設有效情景的問題
1.沒有關注問題的趣味性
在數學中,大多數知識點都與一定的社會背景相關,在現實社會中學習才能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得到啟發,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去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才能使學生更加充分的理解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并且能夠獲得適應所在的社會現狀和往后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
2.沒有對問題難度實施分層
隨著學校對師資需求的變化,班級制度在做出巨大貢獻之后隱隱暴露了其制度的先天不足。在班級制度下,尤其是人很多的大班級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進步變慢,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學不會的現狀感受到了有力使不出的窘迫感。從而衍生出了分層教學這一教學模式,很快這種教學模式成為了目前最有力的解決方式。
2.1分層教學的概念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的現狀以及學習力把學生科學地分成不同的群體并以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傳授,恰當的分層能使學生取得最有力的提高。
2.2分層教學的常見模式
分層教學的改革是在上海率先提出實驗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十幾年間分層教學制度的關注和重視正在日益加深。分層教學的主要模式分別是:
(1)班級內分層目標教學模式 (又叫做“分層教學、分類指導”)
它保留以前的班級,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定下不同的目標用以不同輔導方式進行教學,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2)“個別化”教學模式
“個別化”學習實際上就是優等生和特差生的特別對待。它主要是對突出的個別學生擬定特定的指導方案,這類學生每達到一個目標就自動進入下一個知識模塊,從而使這些學生逐漸進入應有的狀態,這樣的教學能夠有力的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速度。
(3)課堂上的分層互動
分層互動其實就是一種教學方案。這里所說的“分層”是一種隱性分層,開始前,教師要慢慢通過觀察,以了解班內每個學生的現狀,將學生分組,形成一個個小的學習群體。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形成和組員之間互幫互學的形式,充分發揮師生以及學生間的互動,為每個學生創造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學生間人際互動,利用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使學生間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對策
1.分層教學法:
1.1教學過程的分層
在教學過程教師不光要關注優等生,更要關注差等生,這才是分層教學的關鍵。優等生要以指導他們自學為主;對中下等生教師要起到領頭作用。總的來說就是要以不同的方式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
1.2教學目標的分層
以學生的現狀分層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對教學的目標分層。教師應該以學生現狀的差異制定出不同的目標。教學目標應考慮從低到高的層次目標,以促進學生不斷向目標攀登,將學生潛力激發出來,當低目標的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后應當向高處的教學目標去努力。
2.結合實際進行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為了使學生對問題感興趣,老師要創設具有生活性的數學問題為背景,讓學生在思考生活問題的同時,對數學問題也產生興趣。通過生活化的素材開展教學。
數學源自生活最終還是要應用到生活中去的。進行教學時教師應當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引導學生把生活上的問題以數學方式表達出來。聯系生活實際去引起學生在生活中使用數學的興趣;聯系實際去探索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源于生活當中,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設計一些以實際生活素材轉化而來的數學問題來告訴學生們數學就在身邊的每一個地方,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
3.利用活動:
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 教師可以利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最后將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的結果進行整理并挑選其中最有講解意義的問題進行講解。這種模式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小學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指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直到現在小學數教學中仍然還有重分數輕能力,重計算輕實踐的現象。從社會到學校,從家長到教師評價觀,使得"一切為了考試"的應試教育觀很難轉變在這種教育觀的指導下。要讓學生親歷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操作,調動他們的知識積累,參與問題情境的創設活動,體驗創設過程,積累活動經驗。
數學學習經驗有很多:一是認知思考的邏輯活動經驗。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比較、辨析,分析問題及其數量關系,進行綜合、歸納、抽象、概括、演繹、推理,做出證明與反駁、類比聯想、猜測與驗證,在諸多的思辨過程中積累數學邏輯思考的活動經驗。二是感悟數學思考的策略經驗。策略即優化思考的技巧性手法。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數學思考中自悟假設、轉化、替換、倒推、列舉等數學思考策略,積累思考策略運用的經驗。三是“做數學”的實踐操作經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引導學生借助測量、畫圖、折紙、擺弄學具、制作模型等進行觀察學習。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各項操作性實踐活動,從而改變他們的數學認知,提供直接經驗基礎。四是數學伙伴學習中的交往經驗。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學會分工與協作,學會質疑問難,學會傾聽,學會求同存異,學會包容與等待,善于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搞好數學學習伙伴之間的人際關系。學生只有積累這種活動交往經驗,才能集思廣益,促進優質高效的數學建構。
四、結語:
小學數學是一個難度系數高的復雜工程,這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努力去研究這個難題,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通過分層教學的方法、將生活化的素材融入到數學問題中、也可以利用進行活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講解,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全員參與討論、研究問題的過程,這樣有效的可以引導和激勵學生。
參考文獻:
[1]張秀花. 教育理論與實踐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A]. 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5(35),56-58.
[2]季勝男.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 [D]. 渤海大學,2015 (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