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為了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水平,教師需要綜合性分析小學生目前的整體素質水平,并系統性了解學生目前遇到的各項道德品質問題,從而能夠在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時,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進行重點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法制觀念認知水平。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問題和策略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使學生對道德法治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期間,需要從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入手,為學生選擇最為直接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對道德與法治內容有更深刻的印象。通過教師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和策略,能夠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有本質性的了解。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課堂教學內容單一
綜合分析當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們普遍反映教師教學內容單一的問題。為此,需要教師按照“道德與法治”的教科書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況進行分析,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需求,為學生創編充實有效的教學內容。雖然道德與法治教師面對的教學環境與教學對象各有不同,但是依舊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為學生創編最為合理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多是針對教學資料進行補充和重組,難以有效發揮教學資料的最大效用。學生難以理解教師的教學思路,同時對相關教學資料的認知不足,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
(二)缺乏合理的課堂教學方法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很多會選擇傳統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但是學生在學習期間僅僅不能夠充分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學生單純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很難有自己對相關教學內容的體會和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單一、機械,很難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與此同時,學生們對于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缺乏有效的理解,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體會相關道德法制知識的效用,便會使學生質疑教師的教學實用性。
(三)生活實踐缺乏有效指導
在教師看來,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能夠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整體性認知。但是,教師的教學太偏向于書面化,不具有實際操作性。因此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之后,難以形成有效的知識理解。對于學生而言,書面化的知識內容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操作,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生活化應用水平。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擴充信息化教學資源
在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需要為學生引入大量優質的教學資源。例如,教師通過互聯網為學生篩選合適的教學內容,用以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從道德、思想、法律和操守等幾個方面入手,為學生篩選出最為有效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切實理解相關知識。通過教師為學生展示相關的教學資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累,最終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開展多樣化教學指導
教師教授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研究學生當前的學習興趣和偏好,為其篩選最佳的教學方法進行指導。因此,教師需要按照學生所學內容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借此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相關法律條文時,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法,為學生動態化演示相應法律法規的適用條件。在為學生講解道德知識內容期間,教師可以結合情境教學法,指導學生就相關情境進行還原,切實提升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水平。
(三)實現生活化綜合引導
在教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整體性分析。因為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單純停留在書本上。但是,教師指導學生從現實的角度對相關知識進行實際應用,能夠使學生對其知識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練習使用禮貌用語。學生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教師對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行細致的觀察和監督。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引導,學生能夠切實提升自己的整體道德素質水平,同時教師的生活化教學監督也能夠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內容時,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以及對相關事項的整體性認知水平。通過教師的針對性教學引導,以及多樣化教學分析,使得學生對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要求不斷提升,最終有效提升教師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蔡秀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4):26-27.
[2]萬希燕.德育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