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艷萍
摘要:教得好,不如問得好。數學課堂中好的提問,就是應該讓學生通過動用大腦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思考,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來回答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邏輯分析能力的發展。本文將立足于教學與提問之間的關系,探討本原性問題驅動小學數學課堂的實際案例。
關鍵詞:問題驅動;小學數學;教學實踐
優秀的課堂提問能夠拉近師生關系,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樂趣去學習乏味的數學知識,還能夠讓學生的思考問題能力得到提升,讓學生自己主動愛上數學。所以,學會進行有效提問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掌握的教學方法之一。
一、本原性問題出發的簡易提問法的意義
1.這是一種從數學本質內涵以及從學生所具有原始數學觀出發,用多個問題來驅動數學教學的方式。它尊重了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同時也一樣遵循學習數學學科的規律,它能夠讓學生深刻體驗到難懂深奧的數學公式、圖形計算并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在許許多多優秀的數學家在探究中創造出來的。
2.本原性問題是一種非靜止的思考方式,對于教師來說,關注數學教學中的本原性,事實上就是從數學的本質出發,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和深層次理解;且要空泛地探討數學學科的本質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用具體到某一個單元中去思考單元結構的本質性問題的方法是非常可取的。總之通過對數學本原性題的探究,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效率。
3.過去的教學理論大多數都是關注學生的學習及教師的教學,很少談到對教師的教育作用,但是數學教學中本原性數學問題的提出,不但重視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且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的相互進步。換句話說,本原性問題的提出,把教和問緊密結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種師生一起進步、共同學習提升的境界。它不僅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而且還讓傳統教學方式得到創新。
二、本原性問題提問的具體內涵
本原性問題提問必須滿足以下條件,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師提問內容要簡單明確,提出的問題必須要以當堂數學課內知識為核心。抓住課堂知識的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讓提問效果達到最優,為之后的數學課堂教學鋪墊基礎,達到以點帶動面的理想效果;其次要有啟迪性,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深度的理解和分析,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最后提問應該具有全面性和普眾性。問題要面向各層次的學生,要做到一視同仁,不僅要向優生提問,同時也要對那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進行提問,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與進步,這樣的數學課堂提問才能夠調動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參與性與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關于“位置與方向”的問題,在地上標出東、南、四、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并用箭頭標出指示的方向,并在地上的不同位置用不同的記號表示游泳館、博物館、商場等生活中常見的設施。大家站在一起,教師發出指令,如教師說南面的商場,學生則快速跑到標示的位置。跑錯方向或跑錯位置的同學淘汰。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先進行組內比拼,然后小組之間的獲勝者再進行比拼,選出最后的獲勝者。而通過課堂看似不是問題的提問教學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使學生對本節的教學內容和基本概念有一個初步的接觸。由此可見,通過課堂形式多樣的提問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要學習的新知識。
三、本原性問題提問語言要簡潔明了
數學是一個數字表達多于文字表達的學科,數學語言往往簡潔明了、構造嚴密。所以在設計課堂內容、提出數學問題時,教師應關注數學學科特點,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課堂提問時,語言和用詞都應該精確簡潔。但是,不能夠因為過分追求語言的精煉而忽略提問要有啟迪性與深度的特性,要通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來調動學生已有的閱歷以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以構造數學知識框架,引導學生對數學進行深度思考,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知識體系。
例如:學校文具商城賣出了出20根鉛筆,賣出的紅筆是鉛筆的5倍,紅筆和鉛筆總共賣出了多少呢?對于數學提問的設計,教師應該做到跟著思維能力出發,要具有導向意義和啟迪作用,比如問題中的要得出紅筆和鉛筆一共賣出多少,要用什么方式來提取條件,解決這個應用題問題的關鍵點在哪里,通過一系列具有啟迪性問題和引導方式,讓學生從應用題已有的數量條件出發,分析具體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
四、靈活調整問題解答時間
答題時間指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后給學生的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時間。一些教師覺得通過提問方式可以帶動課堂教學氛圍,從而只知道設置問題,導致課堂提問質量過差。我認為教師在課堂內提的問題應當適量,而且答題時間不能死板,要變通,要根據問題難易程度來確定留給學生的時間,這樣提問效果才會更優,但是這里并不是說留給學生的時間越多越好。過度延長答題時間,很有可能會使學生從一開始的探討問題變成閑聊,學生容易走神,課堂成為“放羊式”,教學效果變差,討論的問題也會大大偏離數學教學課堂本身,所以,這就要求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答題時間掌握得當。
五、結語
總之,本原性問題驅動的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性教學是學生認知能力和教師教學水平之間相互碰撞交流的過程。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不斷在課堂實踐中提升自己進行教學提問的能力,發揮好的課堂提問,達到本原性問題驅動數學課堂質量的最優效果。
(責編? 吳? 娟)
參考文獻:
[1]儲冬生.“教得好”不如“問得好”——本原性問題驅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