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德志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改革和發展,對小學語文教學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審美是現代公民的必備素質,也是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必由之路,而小學是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啟蒙階段,這一時期的審美教育十分重要。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審美因素,語文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平臺。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首先分析了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素質教育;策略
岡察洛夫曾經說過:“美是藝術的目的和推動力。”美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我們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創造美的心靈,才能讓這個世界上“美”的元素更加豐富,美的形式更加多樣。審美教育可以優化小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深造,還可以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都對審美教育做了要求,將審美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小學語文中的教材大多都文質兼美,充滿藝術趣味,是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題材,教師要注重創造審美情境,讓學生自主感知美,并學會鑒賞美和創造美。
一、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審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第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第一驅動力。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更加注重知識層面的講授,忽略挖掘課文中的情感美、意蘊美和哲理美,學生感受不到語文所包含的百態人生和多姿文化,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而采取審美教育可以豐富和延展語文教學的內容,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第二,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精神充實、思想高尚、體魄健康的重要源泉,當學生具備了審美能力,不僅可以感知美,還可以欣賞和創造美,從而讓整個社會都彌漫美的氛圍,也有助于我們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第三,落實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需要,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全面的、高素質的人才,也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審美教育正好符合了這兩項要求。
二、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材是教師展開教學的主要依托。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數不勝數的審美題材,但是如果教師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那么學生也不會接受到有效的審美教育。因此,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將教材中具有美元素的圖片和文字化歸出來,將他們作為審美對象進行研究,設計教案,將教材中的審美元素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呈現出來。
例如,以北師大教材為例,《塞北江南》描繪了寧夏地區美麗的景色,葡萄溝描繪的是新疆的美景,《日月潭的傳說》則呈現的是我國寶島臺灣的美麗景象,通過這幾篇課文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美。《電話的發明》和《馬拉松》則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文化,開拓學生的視野。《師恩難忘》和《師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形成尊師重道的傳統。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題材,教師要充分利用。
2.創設生動的審美情境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對事物的感知能力還比較弱,除了具象化的審美,還有一些抽象化的審美,小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有難度。因此,教師要注重創造生動、形象的審美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感知美,然后對審美對象進行考察和分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們創設審美情境提供了許多便利,教師要注重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例如,在講授《桂林山水》這一課時,許多小學生并沒有去過桂林,僅僅依靠課文的描述,學生很難理解“桂林山水”這一審美對象。在課堂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關于桂林山水的一小段紀錄片,在優美的音樂當中,一幀一幀美好的畫面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漓江碧綠的水和險峻的山像是一幅畫,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禮物,這樣學生對審美對象有了更好的感知與理解。
3.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審美
美與生活之間是密不可分的,生活當中有著各種各樣美的元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必須與實際生活之間聯系起來,將課文中的美延伸到生活當中,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讓他們對審美對象進行思考和總結,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就結合當下最熱火的電影《流浪地球》來教學,我給學生播放了電影中的相關片段,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思考,地球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學生紛紛各抒己見,發表了精彩的言論。此外,我還讓學生聯系生活,談一談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做那些事情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重點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并創設審美情境和積極聯系生活等途徑來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志杰.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0):38.
[2]文萍.小學語文審美素養教學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