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瑤 劉錕 唐敬佳
摘 要:“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推進高校共青團改革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本文基于美國高校“通識教育”工作,厘清高校建立第二課堂成績單的核心目標,同時結合民辦高校特點,通過合大勢、優比例、強師資、重保障等方式探索有效建立路徑。
關鍵詞:通識教育;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體系;路徑
一、美國通識教育概述
通識教育在美國大學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在《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一書中提出:美國通識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大學如何通過通識教育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學科或專業領域的界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1]雖然美國高校目前尚未對如何開設通識課程、如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形成統一認識,但通識教育在美國將近400年的發展歷程,使其早已具備一定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整體而言,美國大學通識課程大致可分為四大流派,其中包括提倡經典名著課程流派、擁護概論課程流派、以思想方法為主線組織課程的流派以及支持指定選修課程的流派。以上四種流派都有其擁護者,但實踐證明,指定選修課程模式在美國高校中使用最為廣泛。
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背景
20世紀80年代,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高等學校管理》中首次提出“第二課堂”的概念。2016年9月,團中央學校部發布《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并在36所高校進行試點。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2018年7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提出面向全國高校推廣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
三、高校建立“第二課堂成績單”的核心目標
(1)服務于高校立德樹人的中心工作。“第二課堂成績單”是高校共青團順應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潮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找準定位、彰顯價值的重要舉措。高校應當圍繞高校立德樹人的中心工作,將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機補充,推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互動互補。[2]
(2)服務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通過“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推行,促使其成為高校人才培養評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社會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依據。[2]
四、“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體系建設路徑
根據共青團中央發文,“第二課堂成績單”在課程項目體系上可分為7個類別,即思想成長、實踐實習、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體活動、工作履歷、技能特長等。筆者認為,民辦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體系。
(一)合大勢,促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融合。
民辦高校具有機制靈活的特點,是高等教育試點改革的沃土。在民辦高校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可以考慮借助“書院制”改革等大勢東風,通過學業導師等機制促進通識教育的發展,和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深度融合,同時通過獎助學金評審等機制調動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實效性。
(二)優比例,合理調整各部分課程內容的比例。
意識到第二課堂建設的重要性還遠遠不夠,項目推進者更應該關心的是:怎樣在有限的課程和資源里,合理地搭配調整各部分內容的比例,從而更有效地實現第二課堂教育的目標。相較而言,民辦高校更重視校企合作和產教學融合。基于此特點,民辦高校的“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體系可以由思想道德素質、身心發展水平、社會志愿實踐、學術發展能力和職業綜合素養等五方面構成,兼顧人文、學術和社會三個維度,并設立指定完成項目。
(3)強師資,夯實第二課堂文化建設的根基。
除了合理制定課程項目,增強第二課堂的師資力量也同樣重要。學校需要獨具慧眼,識別優秀的老師,說服他們加入第二課堂的教育計劃中,并給予充分支持,使其能同時有效成功完成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育使命。只有教師們盡心盡職地投身于第二課堂的教育和管理中,才有夯實第二課堂文化建設的根基,并激發學生參與和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4)重保障,增強學校多職能部門統籌協作。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不僅是高校共青團中央改革的重要舉措,還是高校改革、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的重要嘗試,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沒有學校層面的政策保障、制度支持以及各職能部門的統籌協作,一切都將是紙上談兵,難以達到服務立德樹人中心工作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核心目標。
總的來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已在全國36所高校取得了成功試點,并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得到推廣運行。但也不得不承認,課程項目體系建設還有待結合實際經驗進一步優化,引導更多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團中央學校部:《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試點工作實施辦法》[R].2016年9月
作者簡介:
溫瑤(1989.5—),女,漢族,湖南醴陵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劉錕(1987.1—),男,漢族,湖南攸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唐敬佳(1991.6—),男,漢族,湖南桃江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注:本文系湖南信息學院一般科研項目《 深化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探討 ——以美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