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聰
摘 ?要:文章以新媒體時代為背景,闡述了目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特點。同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時俱進,將校園媒體與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特點結合起來,利用便捷性,借助PU等手機軟件,制定體系化思政教育主題活動、緊抓多樣性,多種校園媒體平臺并用,打造特色思政教育品牌、依托虛擬性,打破空間、時間限制,發揮校園媒體思政教育時效性,將校園媒體充分應用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之中。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社會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明顯,資源共享、經濟文化互融的現象已經成為目前最為熱門的話題。資源共享所帶來的是一個嶄新的時代——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信息多樣化、資源豐富化給予當代社會一個開放性極強的信息空間,隨著信息與文化、政治、經濟的融合度越來越深,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變得愈發的重要。而伴隨新媒體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們,他們的思想觀念主要體現出多樣化,大學生群體的生活、學習、娛樂主要還是集中在校園之中較多,為此如何應用如今多樣化的校園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特點
原有的思政教育模式固然有其實用性和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認,原有的思政教育模式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其模式中的弊端和不足已經越來越凸顯,模式單一、缺乏新穎載體、學生接受理解吃力等問題日益凸顯。為此,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來對思政教育的效用性進行改變,但是,改變所取得的成效甚微。實際上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本身所針對的群體就是當代大學生,大學生與社會以及教師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對于事物的追求往往更集中于新鮮、有趣、易理解的特點之上,為此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做的更為“接地氣”,可以將實體落在校園媒體之上,將大學生思政教育與校園媒體相結合,從而發揮出校園媒體的本身特性,實現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同時,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借助好校園媒體這一載體,對當代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將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實處。新媒體時代總結起來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便捷性
對于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更多的可能集中于一些常規的思政教育途徑,實踐類活動、座談會等模式是最為常見的。而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則會帶來更多延展性的途徑,微博、微信、抖音等都是目前大學生最為常用的新媒體工具。新媒體時代其主要依托的還是互聯網這一載體,而互聯網的則具備傳播快、易獲取、內容多樣化等一系列的特點。
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附屬工具,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在短時間內將所需要傳遞的思政教育理念,迅速的傳遞到學生的“需求囊”中,同時這種優勢容易讓大學生接受,引起共鳴,深入記憶,將思政教育所要傳達的要素充分互聯網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傳播迅捷、內容具體、較易引起共鳴等方面,學生基于新媒體技體平臺上進行思政教育學習,可以將知識更為系統化、全面化的進行吸收。這種便捷性的特點,即可以稱為是效率性的體現,也可以進一步拓寬思政教育的模式理念。
(二)多樣性
傳統的思政教育,對于思政教育的傳授其實還是具備一定的“強迫性”,教師在思政教育的狀態中,始終是處于一個主導者的地位,教師根據自己的需求將知識進行傳遞。而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之下,思政教育的載體更加的多樣化,帶給學生的個性體驗會更為豐富,這種“朋輩感”十足的思政教育平臺的出現,使得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和需求,選取自己喜歡的模式和新媒體載體進行學習,在對相關的內容進行不斷地探求, 思政教育的效果,往往會得到“大跨步”的提升,從而可以使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意識得到增強。
(三)虛擬性
在高校師生關系中,往往經常是通過面對面或者電話等進行交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所帶來的最大的便利便是將這種虛擬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結合起來。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之時,打破了以往的關于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借助虛擬技術,擺脫傳統課堂在空間、時間上面臨的制約。
二、新媒體時代校園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
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之下,教師應將自己與學生定位在平等的地位之上,借助各類校園媒體為學生提供發展思維,獲取新鮮思政知識的平臺,在無形中拓寬了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來源。因此,作為高職院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在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之時,果斷扛起新媒體思政教育的“大旗”,將校園媒體與新媒體時代便捷性、多樣性、虛擬性的特點結合起來,采取多種形式將校園媒體應用于學生的思政教育之中。
(一)利用便捷性,借助PU等手機軟件,制定體系化思政教育主題活動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應運而生的就是各類手機APP軟件,智能手機的發展,也為APP的使用和風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也更樂于通過各類APP軟件進行信息的獲取。為此,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將PU這一手機APP軟件作為主要的思政載體,在該應用軟件中,將各類活動融入思政元素,進行細致化的劃分,如:思政主題班會、思政教育知識競賽等規劃為“博雅學堂”,各類思政活動也會定期在PU平臺上進行發部,通過將活動的細致化劃為,從上而下的制定體系化的思政教育主題活動,大學生在體系化的思政課堂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加各類思政教育活動,真正可以體會到校園媒體所帶來的思政學習的便捷性。
(二)緊抓多樣性,多種校園媒體平臺并用,打造特色思政教育品牌
校園媒體在各類大學中都會有著不同的作用和形式,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則緊抓多樣性,多種校園媒體平臺并用,通過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論壇這“三官”,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思政教育理論化的學習。同時,各二級學院、系部則依托學院“三官”,結合自身的特色,打造符合自身實際需求的特色思政教育品牌,如:機械工程系就打造“小齒輪”學生主題黨支部,將獨具思政特色的“小齒輪”作為吉祥物,將各類思政教育活動都結合起來,將各類新元素融入其中,舉辦各類思政教育主題活動,這種多種校園媒體并用的思路和舉措,使得思政教育真正辦到了學生的心里。與此同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還借用校園廣播站、校園電視、校園電視臺等校園媒體,進行思政教育,做到了“一系一品牌”。
(三)依托虛擬性,打破空間、時間限制,發揮校園媒體思政教育時效性
校園媒體的虛擬性打破了傳統思政教育對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則充分抓住這一特點,依托虛擬性,打破空間、時間限制,發揮校園媒體思政教育時效性。抖音、釘釘直播、慕課的使用已經成為其思政教育的“常規操作”,教師將自己獲取的思政教育理念通過各類直播軟件進行錄制,在上傳到“云空間”,使學生可以做到新鮮思政信息隨時閱,思政信息時時達,從而保證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也進一步將課堂思政落到了實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目前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塑造的關鍵時期,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則是為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帶來一種新的方式和途徑。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利用校園媒體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鑒。但更多的需要樹立的理念則是只有對思政教育途徑進行創新,增強大學生具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有效抵制新媒體帶來的不良影響,實現開展思政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及創新研究——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24-25.
[2]賈媛媛.論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J].智庫時代,2019(5):202-203.
[3]張琳娜.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西部素質育,2018(2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