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飛
【摘要】 ?本文從學校開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實用性與必要性引入,后提出在信息技術選修課《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校本課程設計中,若注意各主題單元教學目標的連貫性,可以對課程目標的達成產生積極影響的這一觀點。最后通過對校本課程創編的實例分析印證結論。
【關鍵詞】 ?校本課程 主題單元 單元設計 連貫性
【中圖分類號】 ? G633.67 ?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2-179-02
在《解讀制訂中的小學信息技術新課標》(2011年)文中,苗逢春博士提到“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必修課程”“在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領域外,各省、市、自治區在保證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在課程內容、培養目標、課時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全省統一使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材無疑是由國家級、省級水平的專家經過反復推敲、討論、試驗、修訂之后編寫開發而成,集合了許多老師的專業智慧與實踐經驗,知識結構邏輯性強,在盡可能考慮本階段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接受能力的情況下編寫。
由于地市的差異、生源差異、教學側重、課時影響、硬件條件限制等原因,在實際教學中,無論在學科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各學校的教研組或多或少會視具體情況對課程內容作適當的變更,例如進行調整、重組、拆解、精簡、改編等操作。其中調整,既基本保證課程容量(課時)不變,只是對部分章節內容進行增加、減少、拓展或變換教學順序;重組,既把有內在聯系的若干課程知識點作組合,形成一較完整的主題單元;拆解,各單元不再有相互關聯或遞進,每一章節既為獨立單元,按主題內容講解;精簡,部分章節簡單帶過或直接跳過;改編,以教學大綱為根據,重新選擇教學實例或主題,編寫成較完整的課程。無論采用哪種構建方式,應遵循在國家課程計劃的框架內進行以校為本的課程整體規劃與設計,形成學校特色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現就信息技術學科選修課《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校本課程的創設作經驗介紹:
一、校本課程創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設計堅持如下三點:
第一、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
第二、切實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課程內容;
第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目標。”
雖然課程標準是教學指南,但是教材的內容是相對靈活開放的,為達到課程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環境狀況調整教材的內容,但上面提及的幾種“操作”如果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作整體規劃,就會影響教與學的效果,并最終妨礙課程目標的達成。
如果教師設計的校本課程沒有作整體的宏觀把握,進行教學前沒有系統性地設定每章節的教學目標,沒有根據單元主題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教學將導致學生對知識點印象零散、對課堂缺乏興趣、對學習目標的達成缺乏內在動力。如果單元教學目標的設定過于獨立,而忽略整個課程框架里各章節的內在聯系,學生對學習過程缺乏整體感,缺乏主動性。課堂的主體甚至漸漸會發生轉變。這都是有悖于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背景。
二、針對以上問題給出的建議
在校本課程的設計中,常見的設計方式為主題單元活動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來源于杜威的活動教學觀和陳鶴琴的單元教學觀,他們的主要主張就是:“活動是教學的主要形式,發展是教學的最高目標;主題是基本的教學單位,是教組織過程的中心與線索,一切相關系列活動圍繞主題而展開;教學不能脫離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不能忽視學生的興趣和動機;知識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必需條件,服務于促進學生和素質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單元是指一個主題關聯性的教學內容集合及其與之相聯系的有機的教學過程‘板塊。單元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同一課程中由若干主題單元組成,單元內容的選擇需兼顧整體課程的設計,這樣可以保證各章節主題單元的學習目標緊密關聯、難度逐級遞進、實例風格統一。因此在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設計過程中,設計的多個主題單元教學目標若有連貫性,對于課程目標的達成有必然幫助。
三、具體實施的情況分析
以本校信息技術教研組創設的一門校本課程為例,由于本學期學校機房條件限制,計劃開設的信息技術選修課程《多媒體技術應用》課時受影響較嚴重,因此對《多媒體技術應用》課程作改編。結合課程目標、課時限制、學生興趣調研結果等因素,決定對課程主線“快樂的校園”重新設定,部分章節作精簡、實例作改編。
為了讓學生能更快融入課程主題以達到原定課程目標:通過親身體驗,認識多媒體技術對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影響;學會對不同來源的媒體素材進行甄別和選擇;了解多媒體信息采集、加工的基本原理,掌握應用多媒體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初步具備根據主題表達的要求進行多媒體作品的規劃、設計與制作的能力。經過教研組的研討,最終做了以下整體規劃:選定一個娛樂性較強,各層次學生都較易接受、能較順利完成的主題內容《超級馬里奧》創意動畫設計。依據《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課本的主要內容框架:以軟件工程的思想,圍繞需求分析、規劃設計、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測試、修改、發布和評價這一過程組織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開發多媒體作品的基本過程。計劃以選定的主題貫穿整個課程的學習,故課程設定如下:
第一章:認識多媒體技術。(1課時)
基本沿用原課本內容。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動畫或現場舉例,認識多媒體技術對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二章:多媒體作品規劃與設計。(1課時)
根據選定主題作規劃與設計,其中有一環節是以《超級馬里奧》這一游戲人物、道具、場景作為主題的故事情節設計。
第三章:多媒體信息的類型及相應素材采集。(1課時)
介紹常見的多媒體信息,以及各種媒體信息如何獲取。其中依據主題內容的需要到網絡上查找相關的素材并保存到各自電腦及學習平臺的網絡硬盤,以備接下來制作使用。
第四章:圖形圖像的加工與集成。(2課時)
主要以FLASH內元件制作及組合為主要思路,進行圖形圖像素材的加工及應用。其中包括角色設計、背景設計、場景組合等內容。
第五章:動畫原理介紹及簡單制作。(2課時)
主要是介紹動畫原理及簡單動畫的制作,掌握讓圖形圖像動起來的方法。其中包括逐幀動畫、補間動畫及引導、遮罩動畫等。
第六章:動畫角色設計。(1課時)
主題為動態角色元件設計及制作。這過程中需要綜合上兩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制作。重在應用所學動畫原理及方法制作部分動畫效果。
第七章:聲音素材的加工與集成。(1課時)
學習利用Goldwave這一常用聲音處理軟件處理需要裁剪聲音素材,然后導入FLASH庫中使用。其中包括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設計的若干段對話內容的對白錄音,以及利用“口技”的方法模擬動畫中的一些聲效。如水流聲、風聲、動物叫聲、爆炸聲效等。
第八章:視頻、動畫素材的加工與集成。(1課時)
介紹如何在動畫中導入一些FLASH特效、某劇情的SWF片段及導入視頻的方法。
第九章:片頭的集成。(3課時)
以片頭為例介紹通過FLASH來制作動畫的基本思路及各種媒體的集成方法。其中包括如果用文字輔助故事情節的表達。
第十章:交互的制作。(1課時)
介紹多場景動畫制作的思路、銜接與簡單交互的制作等要點。
第十一章:作品的發布和評價。(共1課時)
最終完成作品上傳至信息技術學習平臺,并對作品進行多重評價,學生完成相互的評價后根據同學的意見建議作適當改進或補充。作品修改后,再通過INTERNET網絡的專題論壇或視頻網站上傳作品,提交上傳作品的鏈接及網友評價截圖。
此課程的整體框架是以典型動畫作品的制作為主線介紹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學習如何根據構思的故事情節把采集到的素材制作成一個較完整的動畫作品。課程把多媒體集成方法滲透到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文字等主題的單元學習中。
大家可以看到,本校本課程的整體設計圍繞著統一的主題內容,其各主題單元的教學目標相互間具有一定的連貫性。結合學生的期末綜合評價發現,學習完本課程最終能達到《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的課程目標。
因此在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創編過程中,設計的多個主題單元的教學目標若有連貫性,對于整個課程目標的達成有必然幫助。
[ 參 ?考 ?文 ?獻 ]
[1]《動畫師生存手冊》ISBN: 7500666330,作者:威廉姆斯, 鄧曉娥譯,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2]《動畫設計基礎教學》ISBN: 7806744932作者:塞爾西·卡馬拉,趙德明譯,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3]《高中新課程-信息技術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編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電影藝術導論》 作者:黃會林 彭吉象 張同道 中國計劃出版社.
[5]《設計學概論》 作者:尹定邦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