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 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從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上入手,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音樂課堂上的主人。
關鍵詞:核心素養;音樂興趣;方法;審美能力
我自從學校畢業后,一直任教于職業學校的專業音樂課教學工作,期間也有到初級中學和小學去支教的經歷,給我的印象是,凡是中小學的音樂課都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欣賞課。音樂欣賞課教學始終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那么,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在多年的課堂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首先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1、感受音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感受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種美的因素,認識音樂中美的產生過程,在實踐中如何運用這種美的規律,塑造類似的美。通過讓學生感受音樂來了解樂心、喜心、怒心、敬心、愛心的不同的心情,引導學生欣賞美、創造美,以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2、運用實踐性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它一方面包括教師的教法,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學生的學法。因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音樂課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在音樂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是采用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缺乏藝術性和創造性,造成的后果就是有的學生喜歡音樂課,有的學生不喜歡音樂課,長此以往,務必會造成能力稍遜一籌的學生對音樂課的厭惡。學習《新課程標準》后,我嘗試充分運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發現法,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采用講授法時我注重啟發學生積極動腦;運用談話法時注重因材施教;運用討論法進行教學時,使學生更加的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運用發現法時,使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等途徑自主實踐,自行學習知識;這些方法的運用,既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感,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加調動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
二、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音樂課的主人
當下音樂課上聽、唱、動各環節幾乎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用固定的模式進行的,學生的學法還限于簡單的模仿、被動的練習,音樂課枯燥無趣,鑒于此,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成了教師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1 、改變評價方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新課程在內容上強調聯系生活、聯系社會、聯系學生實際,在方法上強調探索、實踐、活動,通過我在音樂教學方面對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們的音樂課增添了生機和樂趣。新課標要求我們突破以前那種陳舊的評價方式,由單純的教師評價學生,轉向學生評價學生、學生評價作品、學生評價自我。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做出點評,盡量以鼓勵性的評語為主,引導內向型的學生大膽的表現自己在音樂方面的技能,促進每位學生音樂方面能力的提高,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與程度差異,使每位學生獲得均等的評價權利和成功的機會。此外,教師應為學生構建開放的課堂模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音樂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進而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們對學習音樂的自信心。
2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音樂教師應有良好的人格和品行,學會尊重學生,并對學生充滿愛心。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盡可能的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其次,音樂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只要是健康向上的,音樂教師就應該積極鼓勵,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獨特個性的閃光點。再次,音樂老師應當尊重并引導好學生的情感,教師要善于利用機會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多微笑,多鼓勵,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
3、音樂教學要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教學氣氛。音樂課堂教學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音樂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參與各種音樂實踐的機會,使他們在音樂活動中獲得美感和享受,真正做課堂的主人。
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運用情感教學,體現審美教育
音樂的情感性表現在:它能使人心靈迸發出火花。人們常說:“音樂是語言的盡頭”,也就是說音樂能夠靈活、準確、細膩地直接表達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觀情感的一種審美體驗。以音樂藝術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征的。
2、運用感知教學,體驗審美教育
音樂“新課標”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音樂美的表現存在于音樂藝術形象之中。沒有美的形象就沒有藝術。音樂形象產生的過程就是音樂實踐、音樂學習、音樂創造的過程。如果沒有對音樂藝術實踐中音樂美的感知與理解,就無法實施審美教育。馬克思曾說過:“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音樂教學的全部內容都離不開音樂聽覺的感知與體驗、分析與理解。音樂教學中學生所接觸的不是純理論知識,而是具體形象化的音樂作品、是動的音樂、是有生命的音樂、是有情感的音樂,必須在聽的基礎上有所真正的感知與體驗時才能明白。
總之,這些音樂素養是需要我們音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點一滴培養的,而對學生來說確實是終生受益的,為學生將來具有良好的審美觀,價值觀奠定基礎。但是,音樂文化包羅萬象,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雅輝,淺議初中音樂教學的開放教學模式[J],新課程(中學),2013,25(10):3.
【2】林和平,淺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改革學習,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