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凱

摘要:新時期社會的不斷變革,對體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此可見,教練應完善武術散打專項體能訓練的教育模式,結合技法、體能等訓練模式進行實踐拓展,有利于提升運動員的體育素養和身體機能。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武術散打專項體能訓練內的必要性,并探究了訓練的策略。
關鍵詞:武術散打;體能;訓練;策略
運動體能是維系運動員肢體能力、對抗能力的基本。散打訓練中,需結合高強度的攻防、戰術指導、靈活對抗、應變及臨場反應等技法進行實踐,使運動員能在散打訓練中不斷變化戰術,并以此選取最為合適的攻防技法。同時,散打競賽中也強調速度和出其不意的戰術,運用不同的散打技法,加大對抗競賽的威脅性,且這一體能訓練,這對于運動員的發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武術散打中專項體能訓練的必要性
武術散打是一類集對抗、體能、應變以及戰術策略而開展的競技性體育運動,這一體育運動對運動員的基本能力需求較高,如高強度的身體機能和較好的運動協調能力。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散打的需求運動員具備抗擊打能力、爆發力、敏捷度和較強的身體力量。由此可見,務必要強化運動員的基本體征,通過長期技法訓練、常規運動訓練、負荷訓練、極限訓練等方法,使運動員爆發出較好的運動潛能[1]。同時,對抗訓練中,需要求運動員在自己身體機能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結合持續性訓練,從而提升運動員的個人能力。
二、武術散打專項體能訓練框架體系設計
專項體能訓練設定中,需以培養運動員的體能為主要目的,分別開發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形態、心理能力和智力能力以及生理功能,確保運動員的綜合素養得到開發,具體訓練邏輯思路需結合如圖1所示的訓練框架進行設計。
通過結合上述的邏輯框架進行探索,并設定出系統的訓練技法。例如散打競賽中,需要運動員自行調整自身的呼吸情況,并調動感知情緒觀察對手的生理情況,從而快速決策中,確立下一步攻防戰略需使用哪些技法。同時,運動員也需根據自己的身高情況和力量特點確定出哪些技法是適合個人,使運動員能夠充分認知生理功能在運動過程中的直接表現。例如在身形變化過程中,運動員需根據自己的肌理變化、肌肉收縮力(韌帶功能)以及耐力情況確定出必要的訓練需求,有利于提升運動員對散打技巧的理解和個人意識。
三、武術散打專項體能訓練策略分析
(一)身體柔韌度訓練
散打訓練是一項剛柔并存的技法模式,特別是對于運動員而言,身體的柔韌度是極其重要的。柔韌訓練過程中,運動員需根據關節活動情況明確與肌肉運動頻率、運動幅度大小,結合韌帶的延展度情況確立出必要的活動訓練。通常此類訓練需要根據專業的訓練項目進行開展,例如搏擊技法、腿法技巧等。通過在柔韌訓練中加大踝關節、髖關節的活動范圍,從而提升在實際訓練中腿擊的力度[2]。由此,需結合以下幾類模式進行訓練:
第一,肩臂:肩臂柔韌度是維系上半身力量的核心點位。首先,教練應引導運動員將手臂打開至同一水平位,活動雙臂的過程中需隨之打開雙腿。在此過程中,需以雙臂作為身體核心支撐點位,帶動前驅下壓至維持點位,使身體保持前伏的狀態。其次,需融入“單臂環繞”的訓練模式,即引導運動員以左手進行環繞訓練,且右腿需要在左手環繞過程中呈現一個“弓步”的狀態,并將右手放置于右膝蓋關節處,確保左手能夠借此進行循環訓練,該組訓練為10分鐘,待訓練完畢后進行交換訓練。通過互相交叉類型的訓練,使運動員的左右肩臂的柔韌度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腿部:腿部的柔韌度主要反映在小腿部位,需引導運動員以“退步”的方法進行劈叉壓腿訓練。在此過程中,需要求運動員以正壓或測壓的腿的方式進行訓練,主要是此類訓練能夠直接調動運動員小腿的肌腱功能。同時,壓腿過程中務必維持上半身的直立度,使下半身及時用力。用力過程中也需保證兩腿的開合度,并下蹲至具體位置當中。
第三:腰部:腰部是協調上下肢肢體功能的重要部分,且具有力量轉化的作用。所以運動員進行開合訓練,且訓練前需注意做好熱身運動。此時,教練需根據運動員腰部的彎折度確立出必要的運動模式。同時,腰部訓練中科采用下腰的方法,設立出較好的適應性訓練模式,確立出訓練對運動員腰部的損傷情況。
(二)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也是武術散打的訓練的重心。由此,合理開展力量訓練模式,同時結合必要的體能探索提升運動員的核心力量。首先,在力量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求運動員不斷提升自己的運動成績,以強化身體機關的運動供你那個為目的,從而提升運動員的發展意志。在此過程中,需要求運動員以“踢打”、“拳擊”、“過肩摔”以及“擒拿”四方面技法進行探知,確保運動員的四肢力量得到提升。例如“直拳別腿摔”摔法中則涉及了拳擊和“摔”兩方面內容。實踐過程中,需引導運動員快速擊打對方面部,并采用直拳的方式進行擊打,同時使用右手攻擊對射下頜,使對方短暫失去行動能力。此時再抓擊對方的雙腿,將右手箍緊對手的身軀,隨之用力,確保對手直接摔倒。在該技法的訓練中,則需要運動員掌握實拳和需拳的變化法則,掌握雙手用力的情況,根據用力情況使用四肢保證協調,也有利于后期及時發勁。其次,通過對某一技法進行訓練,使運動員掌握不同拳法力度的作用和威脅性,從而起到提升運動員力量的作用。這些技法訓練必然離不開對肌肉、肌腱組織的協調,需要快速做出協調方法,使肌肉能夠在指令中得到爆發,促使神經元和肌肉組織得到有效協調。再者,協調過程中,運動員需自行處理好各類組合式拳法或組合式腿法之間的關系,讓運動員能在有效的訓練中加大肌肉的收縮速度。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并結合有效的技法進行探知,有利于提高運動員的肌肉的負荷能力[3]。例如可要求運動員進行負重跳躍,在跳躍過程中需不斷承受相應的落地訓練,根據一定的緩沖與負荷,確保運動員的肌腱組織不受傷害。此類訓練能夠促使運動員的肌腱能力得到全階段的開發,并在合理的協調過程中促使運動員的中樞神經得到鍛煉與調節,有利于促使運動員的肌肉組織更具備爆發的特點。最后,在力量訓練過程中,也需保護運動員的腰部、膝關節組織,分析運動員在某一技法的訓練姿態,同時主體保護運動員的肌腱能力和膝蓋功能,提升訓練的有效性。
(三)速度訓練
掌握良好的出拳速度、出拳角度和出腿速度,有利于提高在實際競賽中的威脅度。首先,速度是衡量運動員神經中樞組織的信號傳遞和信號轉錄而進行的決策重心。通過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有效的戰略布防,確保機體功能能夠短時間內進行鞏固。就出拳速度來講,運動員需根據短暫的戰略布防確立出不同的戰術指導,且不同的相應戰術在散打競賽中也有著不同的作用。例如“制長戰術”的運動中,對某些速度較快的運動員是有利的,能夠在競賽中著顯出自己的優勢并減小劣勢的發生幾率,同時依據專長,發揮確立出實踐動作的效用,并結合某一動作的要求進行實際演練。具體運動中,則需圍繞“拳法”、“腿法”、“摔法”、“重、輕拳”、“進攻和反擊”幾種模式確立出相應的克制方法[4]。如慣用摔法的運動員,則可利用速度進行克制。通過在合理的布防訓練中引導運動員根據即時動量掌握速度的訓練情況,并通過擊打做到更大的殺傷效果。另外,在訓練中則需培養運動員的反應情況、走位情況進行設計,并圍繞高反射的運動模式。例如靶向訓練、跳躍(跳繩)訓練進行輔助開展,不僅能在一定機制中提高運動員的反應和相應速度,還能提高運動員的反應能力。總之,在速度訓練中需設計出合理的操作辦法,根據訓練走勢,明確散打訓練的技法,對提升運動員的綜合能力是有利的。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武術散打專項體能訓練中,需重點以速度、柔韌度、力量訓練模式開展培訓,使運動員能在此過程中掌握較好的實踐能力,不僅有利于提升運動員的體能素養,還能提高運動員的作戰技巧。
參考文獻:
[1]馬鳴.高職公共體育選修課武術散打教學中的體能訓練[J].青少年體育,2016(3):55-56.
[2]張培申.體能訓練新方法在綿陽師院武術散打隊中的應用[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9(1):160-161.
[3]紀本平,李永超.高校武術散打課教學中運動損傷的致因分析[J].中華武術(研究),2017(5):21-24.
[4]鄭卓琳,邵艷艷.散打教學中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7(0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