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厚剛
【摘要】 近年來,新課程實驗課改不斷推進發展,確實讓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陶冶情操的平臺。但是反思一下課堂,虛化現象比較普遍,教師過分強調場面的熱鬧、形式的多樣,這讓浮躁之風彌漫不散。因此,強調在現實教學中落實“三實”教學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 數學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1-016-02
0
一、真實的課程教學設計
一堂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的前提是老師要精心備好課,即做好教學設計工作。教學設計過程由對象、目標、策略和評價四要素組成,其中,教學目標占據著核心地位,它是一堂課的靈魂和指南針,應滿足學生學習所需、滿足傳遞知識所需。采用的教學方式,應該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而真實,是教學的生命,真實的教學情境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和不確定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來,不是為了欣賞,真實的課堂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不能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不能把學生當作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
1.上課前重視備課
課前充分的準備是教學機制產生的前提,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沒有課堂中的游刃有余。
首先,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在備課前,通過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應是具體的、可操作的,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
其次,教學設計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主要是備學生怎樣“學”,是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再次,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能大膽的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高中三年一盤棋,應該從高一開始就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端正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勤奮刻苦精神,正確對待特長個性發展與基本面的培養問題,不把個例當特色。我們數學科組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來做:
(1)高一高二反復訓練基本題型和基本方法。全國卷重視考查能力,能力與創新題維持在20%以上,并且有不斷拓寬這一閾限的趨勢。學生必須在高一高二對基本題型和基本方法非常熟練,才能在高三通過一輪二輪復習靈活運用基本方法,逐漸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已開展“速戰數決”數學基礎知識比賽,增進學生數學興趣和夯實學生數學基礎知識。
(2)進行規范答題訓練。在教學中將六道大題模塊化,每道大題從第一次學習開始就強調其書寫基本模式的規范性和美觀性,也已經嘗試在考試中加入書寫分,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3)講課中滲透數學文化,突出數學的應用性。數學文化展現數學知識的產生背景以及數學概念的形成、發展過程和數學定理的提出過程,引導學生了解數學科學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追根溯源,開闊眼界,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素養。
二、扎實的課程目標落實
數學課是一門思維性較強的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數學的生命線,一堂“扎實”的數學課,不僅讓學生聽懂、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識點,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當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他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數學科組嘗試用多種教學形式去落實課程目標。
1.利用多媒體教學
自從我校將平板電腦引入課堂后,數學科組的老師們在這一領域積極探索,勤于研究。他們利用平板電腦提前布置預習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同時將一些稍加點撥學生即可掌握的知識點錄制成微課發布在網絡上供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完成后,學生通過做一組測試題來檢測自己的掌握情況。系統將結果以圖形、表格等形式及時反饋給學生和教師。這有利于學生繼續學習,同時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備課,讓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學校近幾年還購置了近50臺TI手持圖形計算器,裝備了相應的數學實驗室。老師們利用學校齊全的設備,結合TI計算器系統,編寫出了一大批實踐案例,被選入廣東省教研員徐勇老師主編的《高中數學實驗教學學生實驗案例》,還有些老師在省級和國家級比賽中獲得了很好的成績。
2.開展小組活動
對學生,采用異質分小組,即小組內各成員間形成性別、學習成績、能力方面的差異。另外還考慮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和性格、脾氣等的差異。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每四人一組合作,每組選一名組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組長(不一定是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名副組長和兩名組員。組長負責安排合作學習任務,調動本組積極性;副組長負責收發、檢查作業;一名組員負責記分。小組成員之間通過互問來探究知識,提高表達能力,輪流檢測,避免了討論是個別同學的“專利”,其他同學是“綠葉”現象的發生。力爭讓優等生得到發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幫助和提高。小組討論的問題要有價值,老師在備課時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學案,準確把握需要合作學習的內容。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探究和討論價值,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合作討論。合作學習之前,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目標、方法、步驟和任務分工,知道學什么、怎樣學、達到什么標準。創設必要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利用自己原有的認知經驗、生活體驗,去認識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討論前一定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否則,就容易出現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的情況。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會深入到各個小組中去,傾聽他們對所研究問題的看法,以便在反饋展示時層層深入。
三、樸實的教學實施
課堂教學中采用哪些方法、運用哪些手段,取決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實際教學需要,而不是“趕潮流”,生硬地創新,那就流于形式了。樸實的課堂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沒有花架子,沒有與課堂無關的語言和行為,沒有嘩眾取寵的媒體展示,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
1.關注學生聽課狀態
學生的聽課狀態是老師獲得有益的教學信息,推進課堂教學進度、教師可以改進教學管理的第一手信息。依據學生的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捕捉學生的聽課興趣和對所提問題的理解程度,科學地調整教學進度,修改自己的教學講義,在教學中創設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促使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從而更容易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我們還通過提問各種不同的形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從而使學生對問題有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多層次的思考,多方面的表達,并且保護學生大膽嘗試、認真思考的積極性。
2.課后練習
課后練習是評價數學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式,通過有針對性地布置練習,能夠準確了解學生對于關鍵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解誤區,便于進一步調整教學方式。我們布置練習采用等級化。一是必修題。題目與教材中的示例相近,著重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滿足學生的最基本要求,適合中等以下水平的學生做。二是簡單的綜合題。題目條件稍微復雜,既有保證學生掌握“雙基”和稍高要求的練習題,也有部分綜合性強或含有一定解題技巧,探求最佳解法的練習。適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做。三是以靈活運用為主的綜合題,涉及面比較寬,解題方法具有一定技巧,著重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適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選做。而在作業的批改過程中,我們會把“值得表揚”、“繼續努力”標識在作業本上,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3.以考促改
考試具有診斷、發展等功能,能夠發現問題、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一方面,我們進行考試成績橫向比較。批改后統計出各題的出錯人數與得分情況,衡量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讓學生自行分析出錯的原因,引導學生尋找錯誤原因并歸納出解題方法或思路。再根據學生的修改情況,對得分率較低的題進行分析講評,讓學生自我改正,聽教師講評的過程中掌握解題的要領和方法。同時,鼓勵有余力的學生嘗試把題目變形,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要達到“真實、扎實、樸實”,每一位數學老師通過努力是可以做到的。堅守真實的教學設計、扎實的目標落實、樸實的教學實施,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他們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