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敏書
摘 要: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特點,作為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情感激勵工具和學生的認知工具,構筑數字化學習資源,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教學融合
引言: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式學習真正轉變為自主探究學習和有意義學習,特別是構建基于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需要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努力探索和實踐。
一、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優勢
(一)信息技術變“學數學”為“做數學”。多年來數學教學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忽視對觀察、實驗、想象、猜測等能力的培養;重視數學解題技巧的演練而忽視學生的內心活動、情感體驗和合作交流;重視對結果的應用而忽視對過程的探究。我們教師經常代替學生思維,結果本來生動、機智、充滿創造力的整個數學思維過程不見了,導致學生認為數學不過是一些純粹的理論和枯燥的運算和證明,沒有多少實際用處。現在利用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開創了一個“數學實驗室”,利用“幾何畫板、電子白板、智能教育平臺”和其他工具軟件,為學生“做”數學提供必要的工具與手段,讓學生可以自主地在“問題空間”里進行探索,來做“數學實驗”。
(二)動態圖象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強化重點。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是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問題,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為我們教師化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一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認識角》這一課是,傳統教學方式都是讓學生作圖、觀察、得出結論,但每個學生在作圖中總會出現種種畫法,結果產生這樣的記法如:?1、∟2、√4、∧1、∨2等形式,使得學生很難領會數學內容的本質。但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就不同了,在幾何畫板或智能教學平臺里,只要畫出一個角,用動態的角演示,讓學生看到無論角朝哪邊在記作時都應該記為如∠1這種形式。這個過程除了教師演示之外,學生也可自己動手,親手經歷,大大增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三)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效率實現顯著提高。上數學課總是離不了要畫圖,這些作圖中有部分是機械的、重復的,有些還相當繁復,并且有時作圖本身對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標的意義并不大。如,畫各種立體圖形(球、圓柱、圓錐、棱柱、長方體、正方體等)和一些平面圖形。若利用幾何畫板或智能教學平臺,一個菜單命令就成了。又例如,一教師在教學“圖形的平移”中,先告訴計算機平移方向及平移距離(一個向量即可),再選中平移對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簡單、明了,又直觀、形象。用計算機代替老師、學生做這些工作,既徹底減輕了負擔,讓教師、學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層次的教學和學習環節中去,同時也有助于師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術,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融合的定位
(一)應以服務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是輔助教學,不要放在重要位置,我們應清晰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是學生更有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一種工具。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于數學學習,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不要為技術而技術,要以服務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變輔教為輔學。我們經常看到有的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個課件,一節課熱鬧下來,學生什么收獲都沒有。我們反對一節課一個課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課堂教學。只考慮教師的方便,什么課都搞成電腦演示,那么將會適得其反。使用信息技術的出發點是利用好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學生思維,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
(二)應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融合既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一講到融合我們老師就以為每節課都要用電腦來教和學,其實融合后的教學活動不應理解為全堂上機或多媒體演示,不應忽視書面表達和口頭交流,不應忽視閱讀、計算和證明。同時,學生的活動不應是自由活動。“一節課過去了,學生敲了半天計算機,卻收獲不大。”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一個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過計算機。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融合中常見的課型教學策略
(一)演示型課。主要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圖、文、聲、動畫的演示,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以多媒體的形式解決教學難點,使知識的再發現過程符合中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特點,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它在融合的初級階段被廣泛地采用。例如,在教《認識圖形》一課時,我就做了一個演示課件,從網上和一些教學光盤搜尋到許多精彩、漂亮的圖案讓學生欣賞:有卡通、建筑、商標、道路、風景名勝;有體育器材、球類、服裝、家庭用品;還有七巧板、幾何體、優美的數學曲線等,琳瑯滿目,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給點燃了起來。
(二)實驗型課。通過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術,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進行數學實驗,親身體驗知識再發現的過程。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作一個動態變化的圖形,這種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的教學效果遠比傳統教學來得高效,很受學生的歡迎。
結束語: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克服現代化教學設備對自己的影響,打消展示現代信息技術魅力的思想,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傳播數學知識的觀點,從材料的搜集、教學的設計、課件的制作到課堂教學,都必須自始至終地把傳授數學知識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自己的教學在課程標準制定的軌道上進行。
本文是廣東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2018年度信息技術教育課題《信息技術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編號:XT一93。
參考文獻:
[1]楊曉義.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0).
[2]梁玉玲.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