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習春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必趣、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練習中提升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引發深度的數學思考。本文主要從定向目標、挖掘學力、集體交流、智慧引導等角度闡述小學數學課堂導學促思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引導自學;深度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智慧的語言引導學生嘗試、探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教師要善讓真引、學用融合,為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自主體驗、領悟獲得思想方法的掌握。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轉換自身的角色,不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要成為學生探知的引導者、解決疑難的幫助者。
一、定向目標調動興趣
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要將目標作為教學的起點,為課堂教學指向。知識目標適度,要富有層次性;能力目標要突出分析、遷移、應用能力的培養;情感目標要重視興趣、創新意識、探索精神的培養。教師要通過恰當的材料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為新知的學習作心理準備。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心理,把握學生的認知背景,創沒恰當的情景,實現知、情、景的有效融合,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可以觸摸,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學中。如在蘇教版三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一課中,教師創設情境:大家見過火車嗎?它是如何運動的呢?試著用手比畫一下。其實,運動就在我們的身邊,奔跑的汽車、旋轉的電風扇、運動的纜車。學生比畫這幾個物體的運動,說說火車的運動與電風扇的運動有何不同?教師呈現物體運動的圖片,觀察他們的運動方式,試著按它們的運動方式分類。學生通過討論發現,汽車與火車的運動、拍球是沿直線運動的,風扇、鐘面是繞著一個點轉動的,教師分別用手勢做出平移、旋轉的動作,再讓學生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平移、旋轉的現象,并與同桌進行分享。教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作表演平移與旋轉的現象,以白己的肢體語言去描述這兩種方式的特征,從而獲得積極的體驗。
二、挖掘學力自主建構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不但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習得知識,獲得知識的自我建構,還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讓學生生疑而產生解惑的愿望。教師要優化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獨立解決問題,從而自主感知教材,了解數學知識,并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讓他們在互動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也能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如在蘇教版三上《認識幾分之幾》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折成大小相等的8份,并給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涂色,并提問學生:你涂了幾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每一份為什么用1/8表示?拿出一份涂了3/8的紙片,提出問題: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數表示嗎?涂了幾份?涂色部分有幾個1/8?用哪個分數表示?教師再讓學生的不同分法、不同涂色進行展示,讓他們學會用分數進行表示。教師呈現圖片,讓學生說說每個圖中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幾分之幾?再讓同桌觀察、判斷,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試著比一比2/4和3/4的大小。教師要立足生本,關注學情,挖掘學生的學力,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在討論中表達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產生智慧的碰撞,使自己的理解走向深入。
三、集體交流體驗發現
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往往是簡單、片面的,他們對于復雜情境中的應用難以把握,教師要善于放手,要分析學生受限制的知識面,探討問題的廣度與深度。教師要深入學生,要為學生提供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去發現、表達,對學生討論、爭議的問題進行點撥,避免讓學生在自主討論中“誤入歧途”,讓學生走向正常的軌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后,他們會躍躍欲試,紛紛闡述白己的觀點,有些學生的表達是合理的,有些學生的表達是不全面的,甚至思路是錯誤的,教師要充分引導,組織學生進行有序的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出自己的質疑,在交流與補充中獲得思維的發展。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要持包容的態度,對他們的觀點加以保護,當他們的思維受阻時、出現分歧時、正確與錯誤的觀點交鋒時,要加以適當的點撥,避免進入無意義的爭辯。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組內、組間的多向交流,要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智慧得到碰撞,從而讓他們在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中得到提升。
四、智慧引導彰顯魅力
教師導入新課前要有5分鐘的基本訓練,在課堂作業前有10分鐘的嘗試練習,這樣不僅增加環節之間的銜接,還能為學生留有預學的時間,促進學生的思考,讓他們能與教師的節奏合拍。教師在引導時要有意識地布置陷阱,通過語言的引導,幫助學生逐步解開疑惑,能引發學生好奇之心,讓他們的探索活動變得更富有意味。教師不僅引導學生思考,還要挖掘學生的智慧,鼓勵他們提問,促進他們的發現與創造。在練習時教師巧妙設計問題,控制自己的講授,為學生練習、探索留有時間,讓他們體會嘗試的樂趣。如有這樣一道題目:牧場養雞150只,養鴨的只數是雞的2倍,養鴨多少只?教師對其改編,牧場養雞150只,養雞的只數是鴨的2倍,養的雞和鴨一共多少只?養雞150只,養鴨的只數是雞的2倍,養鴨比雞多多少只?這樣的改編,能引導學生由“鴨多少只”上升為“共多少只”“多多少只”,讓學生洞悉解倍數問題的技巧,從而感受到數學語言帶來的魅力。教師要運用智慧的語言導練、導思,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素養的提升。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結合起來,要善讓真引,為學生的探學指向。在學生困難時點撥啟發,組織學生參與討論交流,讓他們的觀點得以交鋒、思維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溝通,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吳小青.基于導學理念下的數學概念教學——以“角的度量”為例[J].小學教育參考,2019(5).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