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摘? 要:我國高職公共藝術教育正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信息技術不斷推動高職公共藝術教學進行深度變革。以研究信息技術在高職公共藝術教學應用的優勢與功能為切入點,探索運用信息技術促進高職生對公共藝術課程學習熱情的方法;探索運用信息技術推動高職公共藝術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的變革與創新;探索運用信息技術提升高職公共藝術課師資質量與教學水平的途徑。促使高職公共藝術教學緊跟信息時代的步伐,快速適應教育信息化新生態。
關鍵詞:教學信息化;高職院校;公共藝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0-0048-03
Abstract: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s now flouris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moving forward the profound reform of public art teaching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research on advantage and fun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ed to public art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s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article has explored to arouse enthusiasm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public art course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cilitat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ublic art teaching model and method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y virt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eacher quality and teaching level for public art course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y righ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ddition, it aims to accelerate public art teaching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o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rapidly adapt to the current intellectualiz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education inform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ublic art
公共藝術教育是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和主要載體,它是通識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職教育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躍,教育信息化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如今,信息技術所展現的優勢在高職教育領域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彰顯,將高職公共藝術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是高職公共藝術教育順應時代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學現狀分析
公共藝術教育能有效地幫助高職學生構建多元化知識結構,在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素質的同時,啟迪智慧,培養健全人格,為他們的綜合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然而,目前在我國以培養“技能”為目的的高職院校中,存在“重技能、輕人文”的思想,使得一些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學流于形式,教學基礎普遍薄弱,一系列問題制約著高職公共藝術教學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高職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高職學生文化素養、審美鑒賞能力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很多來自農村的高職生在他們的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的審美教育就很少。不少高職生認為公共藝術課程只是“副科”,而把他們的學習目標鎖定在學好“專業技能”上,熱衷于技能考證,英語、計算機一些他們認為“有用”的等級考試,對于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普遍較低,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人文藝術素養的學習意識淡薄。他們選修公共藝術課程的目的,只是為了取得學分,順利畢業。
(二)高職公共藝術課程學時少,教學手段單一,教學信息化程度低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普遍采用大班教學,傳統方式授課,相對繁瑣枯燥的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對公共藝術的學習興趣。公共藝術教學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對藝術知識儲備量不多的高職生來說,傳統的教學手段與1至2學分的學時安排,使他們無法系統深刻地理解藝術,導致公共藝術學習缺乏連續性,很難對他們起到太大的素質提升作用。在公共藝術教學過程中也有些教師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資料,運用E-mail提交作業,這些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局限于電子郵件、文字處理、網頁瀏覽等門檻較低的應用范圍,不能有效地支撐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職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需求,信息化資源應用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高職公共藝術課程師資匱乏,教學水平有待提升
多數高職院校公共藝術專業教師普遍缺乏,教育部規定的八類課程不能全部開設。職稱較高、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藝術類專業教師因為科研與專業課教學壓力,往往不愿意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公共藝術課程大多由學校新進人員、青年教師承擔,課程教學內容的隨意性較大;優秀的公共藝術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料分散在個別教師手中,存在著信息孤島和教學資源共享困難的問題,導致公共藝術教學質量普遍不高。
二、運用信息技術的功能與優勢提升高職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熱情
高職學生的藝術基礎普遍較差,僅靠幾本教材進行的傳統公共藝術教學,對于改變他們認為公共藝術課只是“副科”的想法,轉變他們混學分的心態,顯得“力不從心”。信息技術改變了藝術資源的存儲、處理與傳遞的方式,豐富了公共藝術教育資源的積累,擴大了資源的傳播范圍;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公共藝術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空約束向著自主學習與個性化方向發展[2]。高職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同步欣賞到國際化大師級的最新藝術作品,可以查閱世界上著名圖書館的館藏藝術資料。相比較幾本晦澀生硬的公共藝術教材,信息技術可以為公共藝術教學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源,不僅如此,還可以實現遠距離實時互動,對藝術作品多屏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藝術賞析,這為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提供了無限可能[3]。信息技術幫助接受藝術教育相對較少的高職學生打開眼界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運用信息技術開發的如“粉筆匠”、“超新學習通”、”藍墨云班課”等教學類APP進行高職公共藝術課堂教學,課堂將不再是“一言堂”,學生對于公共藝術學習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有效發揮。以“超新學習通”APP為例,師生可以通過“學習通”這一教學APP發布圖、文、視頻等藝術作品,并就此進行品評討論。如老師通過“超新學習通”發布齊白石的國畫作品“蝦”,然后@同學們展開課前討論。學生們可以通過“留言”功能各抒己見,如有的學生留言:覺得“很有意境”,有的學生留言:“畫面構圖有缺點,留白太多”,當然也會有學生反駁留言“不能唯構圖論”,還有學生清點后發現,齊白石老人畫蝦的節數似乎與現實蝦的節數不符合,也在會留言中提出。平臺中的“留言”信息,師生皆可看見,教師在了解了學生的觀點與爭議后,運用“通訊錄”分組管理的功能與學生進一步學習溝通,表達學術界對這一作品的看法。運用“超新學習通” APP中的“書房”功能學生可以自主查閱相關的學習資料;通過“云盤”學生可以很方便地下載老師推薦的學習資源;運用“筆記本”學生可以隨時記錄自己的學習心得并及時分享。教學類APP在公共藝術教學中的應用,使得學生們敢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合作進一步加深,激辯與溝通向多個角度延伸,觀點碰撞的同時,藝術知識已經被深刻掌握。
運用信息技術開發的如“完美鋼琴”、“寫字先生”、“美術生”等藝術實踐類APP進行高職公共藝術課堂教學,為公共藝術學習帶來更多實踐的可能,學生對于公共藝術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以“美術生”為例,教師指導學生賞析藝術作品的同時,學生可以通過APP中“素描助手”、“速寫助手”、“色彩助手”等功能,進一步體驗各類繪畫效果的差別,使親自“創作”成為唾手可得的現實。藝術實踐類APP的應用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藝術實踐中,為學生敢于創新,敢于分享自己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可以有效緩解高職公共藝術教學硬件不足的壓力。
高職公共藝術教學屬于養成教育,不僅是純粹局限的課堂學習。因此,信息技術的優勢與功能還可以應用延伸到系列藝術講座、大學生藝術節等各種校園活動、大學生藝術社團、校園美育微信平臺中;信息技術的優勢與功能在高職公共藝術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提升了高職學生對公共藝術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個人藝術特性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助于他們成長為具有較高思維品質的創新型技術人才。
三、運用信息技術推動高職公共藝術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的變革與創新
傳統的高職公共藝術教學,教師主要通過講授、提問、課后作業這類傳統方式展開教學,這樣的教學不僅單調而且收效也很有限。信息技術可以改變以往高職公共藝術教學較為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推動高職公共藝術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的變革與創新。
課堂講授是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在講授環節,除了教師自己講授,也可以根據課堂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引進公共藝術教學視頻,可以是視頻直播,也可以是視頻錄像。視頻授課教師為本專業有一定影響力、專業造詣高的專家,通過集體觀看視頻講授,可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與共享,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內容是生動且豐富的,使用“書本搬家”式的靜態PPT課件進行講授,已不能滿足信息化時代高職公共藝術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師在備課制作課件時需要運用多媒體思維,將聲音,圖像、文本、動畫、融于一體。使公共藝術課件直觀、形象,更富表現力,引領學生全方位、立體化地暢游藝術天地,從而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例如在《影視鑒賞》課件制作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影片的多種剪輯,方便學生觀賞影片時進行對比賞析;在《音樂鑒賞》課件制作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使學生獲得交叉立體式的試聽體驗;在《美術鑒賞》課件制作時,可以為美術作品配上相應的音樂或動畫,例如解讀張擇端的國畫作品《清明上河圖》時,可將3D動畫版本的《清明上河圖》移植到課件中。教師也可以將教學用的PPT課件,通過“91速課”等軟件轉換為H5版本,通過手機推送給學生,方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同步學習。
高職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通常不夠集中,相對于繁瑣枯燥的傳統課堂教學,5至10分鐘學習方式靈活自主的微課,更容易得到高職學生的青睞。高職公共藝術微課制作內容應該是教學中的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和教學難點[4]。如在《美術鑒賞》課程中對“中國吉祥紋樣賞析”這一教學重點進行微課制作時,可將微課的教學內容分為:“吉祥”概述、吉祥“龍紋”賞析、吉祥紋樣應用賞析,這三個部分進行錄制。在“吉祥”概述部分,引導學生對他們在揚州各園調研所拍攝的“福祠”形象展開賞析,總結出吉祥紋樣的分類和創作途徑。在吉祥“龍紋”賞析部分,從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切入,對常見又容易混淆的“龍生九子”展開賞析,以點帶面,拋磚引玉。在“吉祥紋樣應用賞析”部分,從繼承和創新的角度講解吉祥紋樣應用案例,并結合主講老師的吉祥紋樣實踐作品,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有了對公共藝術課程中各知識重點、知識難點詳盡講解的微課,學生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在課堂學習中不能完全領悟的藝術內容,進行再次觀看和揣摩,從而溫故知新,加深理解,促進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習慣。一套制作精美的公共藝術微課視頻,必須借助多種現代信息化技術才能實現,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憑借個人一己之力設計開發出精美的微課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因此,可以由藝術設計系、數字化校園中心、教育技術中心為主要部門組建微課制作團隊,與主講教師通力合作,完成公共藝術微課的錄制。
公共藝術教學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成熟的“云平臺”,通過搭建師生實名制“云空間”,變革傳統的公共藝術教學模式?!霸破脚_”要集成網絡教學、資源推送、學籍管理、學習生涯記錄等功能。教師運用自己搭建的“云空間”進行備課,將自己教學用的公共藝術教學課件、微課、課后作業等教學資料,在課前發布出來,指導學生在線自學,實現家?;?。學生可以通過登陸授課教師的“云空間”、建設自己的“云空間”進行公共藝術課程前的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等學習活動。學生在提前預習基礎知識,掌握課程學習任務后,為教師在公共藝術課堂教學中的引領、把控、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運用教學“云平臺”可以對學生公共藝術學習的過程進行跟蹤記錄,將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學反饋等信息生成精準的數據,納入“云空間”數據庫進行分析和管理,這有效解決了公共藝術課程由于學生選課人數過多,造成的課堂管理難、作業批改量大等教學難題。
四、運用信息技術提升高職公共藝術課程師資質量與教學水平
將信息技術引入高職公共藝術教學,對于學生和教師都是全新的體驗,公共藝術教學的師生關系勢必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對象,信息技術的應用難免使學生身陷于汪洋大海般的各類藝術資料之中而難以自拔;此時,教師不再是公共藝術知識的施教者和學術權威,而成為“引路人”,需要引導學生如何去篩選網絡信息、如何去整合信息化的藝術資源,幫助學生控制知識容量,進行知識構建。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信息化應用水平是促進信息技術與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關鍵。
從學校層面應積極組織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學習培訓,如教育部“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就是一個很完善的學習平臺,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網絡選課,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到最前沿的學術動態,通過網絡培訓等信息化手段,加快師資培養,緩解師資不足的壓力。學??梢酝ㄟ^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公共藝術教學信息化推廣活動,如公共藝術課件比賽、微課比賽等,使得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公共藝術教師,也會不斷生成優質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資源;優秀教師的示范作用,優質資源的共享,都將幫助公共藝術教師快速成長。另一方面擔任高職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也應該自主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利用好信息技術提供的多元化教學資源,將信息技術與公共藝術教學緊密結合。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世界大學城”教學平臺中的“教研苑”、“課程魔方”等教研版塊篩選有價值的公共藝術教研主題,進行學術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五、結束語
信息技術在快速發展,例如目前的VR技術,能創造出虛擬現實的視聽感受,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信息技術被突破,更加豐富的APP被創造出來,這都將促進藝術形態的不斷創新,因此高職公共藝術教育也必需緊跟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創新。一方面,從學校層面需要繼續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公共藝術信息化教學平臺,根據教學平臺的操作方法和技術特點,進行統一、有序管理;另一方面,我們對信息技術要樹立正確的認識,必須意識到,信息技術不是“萬能”的,它只是一種工具、一項技術。我們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高職公共藝術教學信息化改革的同時,不能盲目陷入“技術至上論”的泥潭,而輕易否定公共藝術傳統教學模式及其作用;要預防信息化資源在公共藝術教學中的濫用,禁止依靠多媒體視頻技術完成公共藝術課程的所有教學內容[5]。教育沒有固定模式,高職公共藝術教育亦是如此,我們應該有效、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為高職公共藝術教學服務,實現高職公共藝術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育管理方式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4:162.
[2]馮策.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資源共建共享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5:11.
[3]寧家晟.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公共藝術教育探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35.
[4]司春燕.微課在高職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86.
[5]劉海燕.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與思考[J].亞太教育,2015(3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