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是最為重要的特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導致山水園林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威脅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和諧社會建設。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生態園林城市含義,分析生態園林城市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中作用和意義,最后提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發展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人與自然;作用;措施
隨著我國城市不斷發展,當今城市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數量,這也提高了城市生態環境壓力。再加上過去城市過于注重發展工業,破壞了城市的生態環境,導致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加重。生態園林城市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環節,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全面加強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有助于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多年來寧國市深入貫徹生態寧國、綠色寧國建設理念,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契機全面發展生態園林城市,取得了巨大成就,2016年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因此,加強生態園林城市研究和應用對城市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生態園林城市相關闡述及意義
生態園林城市是指具備生態環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觀,也是針對城市景觀缺乏特色、環境惡劣等問題的理想城市建設模式。生態園林城市作為感性、理性的組合,其中蘊含了“生態城市”、“園林城市”的美學感受,也賦予了人們良好的生活環境、審美意境。生態園林城市作為一種階段性發展目標,是當今一種先進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園林城市不僅是指環境優美、整潔、綠化系統完善,同時也要在園林城市基礎上,充分利用生態學相關理念,對園林綠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加城市森林資源、突出城市生態、保持生態功能等進行研究。從而提高當地居民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二、生態園林城市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作用
(一)生態園林城市契合集約發展模式
當今各類和諧宜居、具有活力的特色現代城市,其本質上和創建的生態園林城市目標完全一致。生態園林城市融合了城市空間規模結構、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理念,實現各類資源的集約與整合。同時有效提升了有限的園林資源利用率和建設質量,在城市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所以,推動集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生態園林城市除了要構建廣闊綠地面積,還要處理好山、水、林與基建、人類之間的關系,各個部分都要最大程度上實現集約發展。
(二)生態園林城市需突出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一切從群眾角度出發,并非是約束人的行為,主要是將人的行為歸納到自然和諧共生框架中進行規范。人類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創造和諧家園,實現與環境的共生,這也恰好突出了生態園林城市理念,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契合。城市過度發展讓人們遠離自然的“本”,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有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統籌了園林綠化和混凝土的關系
城市建設的核心材料就是混凝土,也有人稱現代城市為混凝土城市;而生態園林城市被稱之為生態城市。這兩種城市模式并非獨立,但各大城市普遍無法找到城市模式的平衡點。如何均衡綠地布局,縮短公園綠地服務半徑,將城市園林綠化發展、土地指標和混凝土建筑達到最佳配比,這樣城市就具有更高的主動權,反之就會被動發展。很多地區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都沒有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命名,代表了城市生態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統籌好城市綠化和混凝土建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四)引導人們健康生活
城市園林建設不僅讓城市變得更加美好,同時也為人群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環境,還包括景觀營造、文化傳承等功能。如果沒有園林城市建設,就無法構建宜居城市。特別是對于公共娛樂和休憩方面,園林綠化工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讓人的生活和綠地結合,才能夠真正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除了要上班工作、回家吃住,更需要大自然呵護,讓人們在繁忙、充滿尾氣的環境下,進入到園林綠地中放松心情,營造健康出行、綠色出行環境,引導人們健康生活。
三、發展生態園林城市的措施
發展生態園林城市必須要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因此園林工程建設在能夠突出原理功能技術上,融入人文氣息,實現自然和城市的結合。
(一 )加強城市園林布局,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濕地景觀
寧國山水園林資源豐富,三河“西津河、中津河、東津河”穿城而過,城市水環境十分優美,讓寧國城市變得更加有活力。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和保護現有的山水園林資源,加強城市內河、周邊山水體系的修復與恢復工作。立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推動“四河八岸”建設,打造具有當地文化的濕地景觀,通過沿河景觀帶將城市公園綠地等園林景觀串聯起來。近幾年來,寧國市先后建立了寧陽公園、西津公園、翠竹公園、濱河公園等28座城市公園,2018年,采用PPP模式啟動了城市濕地公園、東津河濕地公園等7座公園的建設工作。全面加強城市及其周邊的自然資源保護,在不破壞植被情況下,對老虎山、聚龍山等城市周圍建設登山步道等設施,移栽季節性、具有特色的植被,構建山體公園體系,到目前為止,寧國市綠化覆蓋率39.39%,綠地率 33.0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14.6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80.65%,進一步發揮生態園林城市功能,讓園林生態和城市環境有機結合。
(二)強化公園主題花卉栽植,完善城市公園格局
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注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全面發揮生態園林城市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但是城市園林缺乏當地特色問題一直存在,特別是在植被配置上較為單一。為了更好的推動生態園林城市發展,創造更加優美的城市環境,全面展示當地豐富的園林資源,結合現行城市園林苗木栽植狀況,對每個公園確定一種基調花木樹種進行移栽,采用多種栽植方法,如行植、叢植、群植等方法強化園林景觀效果,突出當地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游園需求,主要包括:(1)春季可以在西津公園、濱河公園觀賞櫻花和桃花;翠竹公園觀賞玉蘭花。(2)夏季在寧陽花園觀賞荷花和睡蓮,在金橋長廊觀賞紫薇花。(3)秋季在燕津公園觀賞紅楓、桂花、銀杏等,東、西津河兩岸觀賞薰衣草等。(4)冬季在聚龍山公園觀賞梅花等。
(三)做好園林定位和歷史文化元素植入
為了更好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挖掘寧國市生態和人文內涵,同時加強園林功能定位和文化元素植入,彰顯主題公園特色,提高人們對園林城市的歸屬感。通過召開多次座談會,先后對寧陽公園、西津公園展開歷史文化植入,突出了“古代寧國”、“小三線”文化,在寧陽公園建設吳潛狀元坊、濱河公園呈現民俗文化等,讓公園景色更加突出城市文化主題,貫徹“一個公園一個文化”的主旨,全面加強自然與人文融合。在綠地設計中,也積極融入了人文因素,突出了人與自然和諧,也讓生態和人文一脈相承,共同促進生態園林城市和諧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園林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同樣也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渠道,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全面加強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工作,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貫徹國家生態城市建設理念,不斷發揮園林工程的功能,與當地城市文化結合,共同構建宜居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翼鴻. 昭陽區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園林城市的途徑和方法[J]. 現代園藝, 2017(21):166-168.
[2]何小燕. 探析資陽生態園林城市建設[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16期):187-188.
[3]杜麗華. 生態文明視域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考[J]. 湖南社會科學, 2014(z2):36-37.
[4]陸細平, 潘清. 我國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思考[J]. 建材與裝飾, 2013(19):20-21.
作者簡介:楊德興(出生年1973-),男,漢族,(籍貫:皖太湖人),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從事寧國市城市園林項目建設及管理,含公園、廣場、道路綠化及其它涉及城市園林、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