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情感教育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以及情緒,關注他們與別人之間的關系效果等,故此情感教育是大學英語教育的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際關系和社會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然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的現狀卻差強人意。本文結合文獻及教學實踐指出了在當今大學英語教學中,就情感教育而言,依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探索匱乏、研究角度單一和教學載體缺少多樣性等問題,并結合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能改善大學英語情感教育現狀。
【關鍵詞】情感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理論實踐;研究角度;教學載體
【作者簡介】張月敏(1981-),女,河南省濮陽人,南通大學杏林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語音。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6SJD880213);南通大學杏林學院科研基金項目(2016K212)。
引言
在當今大學生群體中,有不少同學一方面依賴性強,思想壓力大,抗挫折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又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在大學的學習深造,獲得高等教育的文憑,有光明的發展前途。大學生所獨有的這些特點也就要求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在重視學生自身知識建構的同時也應兼顧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后者往往是前者順利實現的基礎。
一、情感教育的相關觀點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比較注重情感教育,在國內,王初明(2001)指出在迄今所發現的所有影響外語學習成效的因素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兩個:一是情感,一是母語。人是有情感、有思想的高級動物。我們不能將教育對象視為流水線上的產品或聽任擺弄的機器人。教育要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就需要顧及人的智力、情感與道德各方面(文秋芳,2015)。在國外較為突出的是:以羅杰斯(Rogers)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他們認為,教育應該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必須把智能認知和情感認知兩個方面統一起來,學習本身應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為此,他們提出了智能和情感之全人學習(whole person)的概念(岳好平,2010)。
二、大學英語情感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
1.理論和實踐探索缺乏。在中國知網,全文搜索情感教育可以發現,多數文章仍集中在中小學素質教育,深入的實證研究多由教育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完成;主題搜索情感教育和大學英語,理論性的文章占了多數,實證研究則集中在研究生論文和部分一線教師的課堂實錄。縱觀已有情感教育和大學英語教學之間關系的文獻數量,情感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定義情感教育,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優先選擇大學生迫切需要進行的情感教育,如何正確處理情感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關系、心理變化,如何將情感教育真正地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等諸多問題尚無定論,依然需要大量的定量和定性研究。
情感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缺乏要求相關教育工作者,首先應在思想層面上加以重視,應充分意識到情感教育不是某一課程的單一教育而是所有課程的多重教育;其次加強情感教育理論知識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積極探索。人類在情感上是復雜多變的,人類的情感發展也是不斷進化的,人類的情感層次結構是相當復雜而有序的,人類的情感表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想充分發揮人類情感對個人行為不言而喻的驅動功能,相關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對情感教育的理論知識有著深刻的了解和認識,而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地將書面理論與自身和學生每個階段、群體及個體的心理相匹配并適時作出調整,從而為英語教學的順利實施做好各種準備;再次加強不同情感目標的設立,積極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情感教育之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曾制定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外語課程不僅要實現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標,而且要達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標。因此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加強情感教育目標的設立是十分必要的。
2.研究角度單一:師生角色分配比率失調。國外學者對語言學習中情感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相對于國外情感研究,20世紀80年代,國內一些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才在情感教育領域開始了積極的探索,并主要探究了情感教育相關理論、情感教育在各級教學中的實踐作用,外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與語言學習的關系,情感策略與語言學習的關系研究,師生、生生及教學材料的情感互動,外語學習中的情感目標等(譚梅芳,2007)。國內情感教育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彭麗(2013)也指出從大多數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文獻來看,其重點大多集中在教師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情感教學,而對教師和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心理因素分析較少,對如何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英語情感教育研究較少。
結合文獻和現實教學經驗不難發現,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高速發展,原生家庭及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與以往大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心理需求也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學生的這些變化不斷地通過課堂這個載體要求教師應適時改變教學思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種情況的出現證實了在教學中師生是合作關系,必須充分考慮雙方的心理活動和心理匹配,缺一不可。與此同時,課堂教學是知識最重要的傳播途徑,知識能否有效被傳遞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雙重努力,而學生能否主動配合老師,能否擁有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則更多需要教師的有意培養,學生的情感訴求更多需要教師來呵護和引領。
大學英語當前的教學現狀要求相關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的選擇上應注意情感教育的易實施性。大學英語系列教材是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依托,所以在教材的選擇上應牢牢把握大學英語的課程定位,即: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更應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針對教材具體內容的選擇應多選擇一些情感豐富的記敘文而不是說教色彩過濃的論說文;應既要保持原有課文的人文特色,又要凸顯題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既要注重文章的經典性和普適性,又要考慮文章的時代性、大眾關注度和對學生情感培養的易操作性。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適時調整自身心理狀態,走下講臺,走入學生群體,深入了解他們的日常喜好和內心需求,關注他們的微妙變化,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
3. 教學載體缺乏多樣性。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在方式方法上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然而這些改變更多地局限于教學改革的第一課堂。在第一課堂,教師們從情感上循循善誘、慷慨激昂,學生心無旁騖、精神振奮,整個課堂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勢,教師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學生的目光中透露出必將努力學習的決心,然而經過教學實踐不難發現,由于課下缺乏教師和同伴的監督,自我約束力差等原因,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良好氛圍以及努力學習的堅定信念并不長久,基本隨著下課鈴聲的敲響就終結了。因此探尋學生學習興趣持續保鮮的方法迫在眉睫。
通過文獻搜索不難發現,利用第二課堂來彌補第一課堂的缺憾已成為眾多高校的選擇。第二課堂的引入不但可以提高同學們的英語綜合能力,而且也為教師們第一課堂的情感延續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場所。與此同時,當今社會網絡發達,電子產品盛行,教師們除了第二課堂,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監督和陪伴同學們學習,發現并幫助同學們解決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種種問題,讓學生們能夠時刻感受到教師就在身邊,從而使他們既有學習的緊迫感又有情感的安全感。
三、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情感教育的實施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教育理念,但由于大學英語課時少、班級人數多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多時候大學英語課堂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就又變成了教授學生詞匯語法等理論知識的機械性課堂。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在思想上加以重視,在行動上加以踐行,在第一課堂的教學模式上加以探索,并根據需要不斷調整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當今網絡資源的優越性,以教材為本,多種資源為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第一課堂真正轉變為學生的課堂。與此同時,對于那些在第一課堂未能完成的或尚需加強的工具性和情感性教學目標可以在課下通過網絡或在第二課堂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予以充分鞏固。
參考文獻:
[1]岳好平.英漢情感隱喻的認知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22-2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譚梅芳.大學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7.
[4]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 (6):8-12.
[5]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7):547-640.
[6]楊具榮.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回顧與評述[J].社科縱橫, 2013(28):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