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落實,將會越來越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要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同的教學內容。因此,情景教學這一種更強調學生參與的新的教學模式將會成為新課標下主要的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刻領會教學內容,實現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的方法之一。本文首先將簡單敘述情景教學的概念和情景教學對于高中數學教學重要性,然后結合高中數學(人民教育出版社A板)簡單探究情景教學的具體應用。以下內容僅供有關人士作交流。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數學 情景教學
【中圖分類號】G 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1-0083-01
1.情景教學及其重要性
(1)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就是依據教材內容所描繪的情景,積極創設出形象鮮明的圖像,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形象直觀地再現教材內容所描繪的情景;是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刻體會理解教學內容。
(2)情景教學的作用
實現教學的目的。新課標要求“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實現這樣的教學目的,情景教學法的引用是必然之舉。
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通過創設情景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參與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實現教學的高效性。通過創設情景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功能,使學生快速進入教學情景中,深刻體會理解教學中內容,進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2.情景教學在高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感知數學教學內容
高中數學的課程內容量和課程難度都比初中、小學大,重要的定義、公式以及定律往往比較抽象、難懂,因此,在課程教學實施的過程,適當進行情境創設,可以讓學生對于將要進行的教學內容有直觀的感受,這會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教學狀態,利于教學高效實施。比如在高中數學(人民教育出版社A板)中的導數的學習時,可以先創設瞬時速度問題的情景。例如,可以舉例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小球,試著讓學生估算小球在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平均速度為路程變量與時間變量的比,即Δs/Δt=(s2-s1)/(t2-t1)。所以,可以求出在某時間段內小球的平均速度,比如4s到5s時間段內。因為該時段較短,所以有時可以用這個結果來表示4s時的瞬時速度。為了提高精確度,可以繼續縮短時間間隔,比如求出4s到4.1s時間段內的結果,以此類推,經過觀察,發現,當時間段無限縮短,接近于4s時,平均速度值也會無限接近于某一數值,該數值既是要求解的瞬時速度。此時,教學中,可以由瞬時速度這一概念提出問題,如導數與瞬時速度的關系,這樣學生可以具體地感知教學內容,快速進入教學狀態,為接下來的教學鋪墊基礎。
(2)深刻理解教學內容
高效的教學往往是基于師生的成功互動,而教學過程不失時機的引入情景教學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在在高中數學(人民教育出版社A板)中的定積分的學習時,可以創設曲邊梯形面積問題的情景。比如,試著讓學生求解曲邊梯形的面積,解題思路是先假設曲邊的高f(x)是不變的,那么曲邊梯形的面積就近似是矩形面積等于高乘以底,但是由于這個梯形的高變化的,這意味著不能直接套用矩形面積的公式求解。所以,需要換個思路考慮,當這個梯形很小時,這時候高的變化也很小,此時面積的求解就可以直接套用矩形公式。以此類推,曲邊梯形的面積就是很多小矩形面積的極限求和等于 。此時,在教學過程提出定積分與曲邊梯形面積的關系,可以想象,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相信可以直觀的讓學生明白定積分的由來以及意義所在,同時理解定積分符號所代表的意義,真正深刻理解教學內容。
(3)深化數學情感
從感知到理解是一種飛躍,而理解后再進一步深化,對學生和教師則更是一種質的飛躍。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更要適時引進情景教學,深化學生數學情感,培養學生自主性,形成數學思維。比如,在高中數學(人民教育出版社A板)中的向量的學習后,可以創設平行六面體方向問題的情景,也即可以讓學生試著以下區別:長度或者數量相等的向量;在相同路徑上的向量;和某一向量同方向的向量;和某一向量相等的向量;和某一向量相反的向量等。通過讓學生區別并復述以上內容,可以更深刻理解向量的概念和性質,強化學生的自信心,增進對數學的情感,養成自主學習數學的習慣。
可見,情景教學積極要求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讓學生快速感知教學內容、深刻理解教學內容以及由外而內自發地深化數學情感,真正培養學生數學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數學思維,養成自主學習數學的習慣。
參考文獻
[1]何曉詠.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南北橋,2017(8):31-31
[2]莊元奮.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8(12):49-50
[3]周玉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7):94-94
[4]尹曉明.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9):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