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菲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對技工院校英語教學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對知識的傳授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使他們英語綜合素質的提升。為此,本文就如何在技工院校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技工院校;英語教學;跨文化能力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英語作為國際交流工具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突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家需要更多具備英語交際能力的人才。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也成為當前高職英語教育的主要目標[1]。然而基于傳統職業教學觀念的影響,技工院校英語教學仍是以講授英語知識,培養語言技能為主,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基于此,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我們技工院校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主要任務。
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其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模式。為改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局面,筆者認為應加強教學模式的創新,為學生創設一個跨文化素養教育新環境,以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比如,可采用情景教學法,圍繞某個教學內容或為學生設定某個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際練習,明白在特定場合中西方交際的規則與習慣,具體來說就是“什么場合應該講什么話”,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技工院校已配備了AR、VR等設備,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設施開展英語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同時,要多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交際場景,利用視頻、圖片的方式展示中西方文化,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從而讓學生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習俗。此外,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改變“一卷定終身”的現狀,在傳統筆試的基礎上增加PPT話題演講、語境對話等考核方式,評價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這能促使學生注重聽說讀寫的練習,避免“啞巴英語”的出現。
2 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跨文化教學平臺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思路,由于突破了時空限制,學生可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利用網絡學生可搜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極大拓寬了自己的視野,豐富了知識內容,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素養[2]。為此,英語教師要多利用互聯網為學生搭建跨文化交際學習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提升英語教學水平,同時也能促使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設計網絡慕課、微課,發布在網絡平臺上供學生學習。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與需要有選擇地選取課程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也有利于提高跨文化素養。
3 重視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增強跨文化意識
詞匯作為語言學習的基礎,詞匯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英語學習效果[3]。對于不少學生來說,詞匯學習本身就很痛苦,他們覺得難記、難背,經常將一些詞匯混淆,特別是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單詞含義不能準確理解。學生通常只記住了單詞的字面含義,卻對單詞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知識知之甚少。對此,英語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加強對詞匯的相關文化內涵進行學習,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以單詞“dragon”為例,在我們中國龍代表的是最高貴的象征,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圖騰,但在西方文化中卻是一種邪惡的代表。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在中西方文化中同一單詞或表達的不同文化內涵,避免在交際中產生矛盾。
4 重視滲透本國文化,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
導入本國文化,采用比較法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觀念。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與特征,比如,我們中國人講究含蓄內斂、謙遜低調,美國人則自由奔放、張揚個性。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滲透本國文化,引導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從而消除交流障礙。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英語教學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比如,以圣誕節這部分知識為例,筆者將其與中國的春節進行對比,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兩個節日場景,加深了學生對這方面的了解。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際已成為當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技工院校作為培養職業人才的搖籃,也必須重視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為此,英語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除了改革教學模式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英語教師自身也應重視提高個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英語教學水平,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麗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6(4):73-74.
[2] 周建英.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21):146-147.
[3] 蘇梅涓.淺談跨文化交際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英語廣場,2018,23(5):2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