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釗
摘要:科學課程為當前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其對于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及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對科學領域相關知識的掌握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近年來,“大科創”教育內涵逐漸被提出,科創教育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就以科創教育為基礎的小學科學課程實踐情況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科創教育;小學科學;課程實踐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創教育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并成為科學教育改革的重點。科創教育的提出也為教育改革的實施帶來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素養,一直是當前教師關注的重點。
一、科創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科創即科技創新,代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活動的創新,或與科技創新相關的概念。科創教育則主要是指科技創新教育。科技活動多具有短時性特點,缺乏長效性,且科普教育多注重普及性,而缺乏深入性。“科創教育”的提出與開展,打破了傳統科技教育的局限性,在課程中融入了對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視,并實現了科創教育的長效化與深入性,從而可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二、小學科學課程的育人體系及實踐
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目標即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該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礎性科學素養、幫助學生奠定終身學習發展的重要責任。隨著科學教育重要性的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小學科學學科的育人目標,即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想要真正實現小學科學課程的育人目標,就必須有健全、完善的課程體系。
我校以“大科創”教育背景為出發點,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將“質疑求真、探究交流、應用創造”作為小學科學課程教育的核心體系。
質疑求真是小學科學教育的核心文化,培養學生質疑求真精神,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提問探索,同時在生活及實踐中也要具有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及創新精神,讓學生在批判探索中鑒別真假丑惡,培養其優秀品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學習水平等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以“小課題研究”為主題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從環境保護、班級建設、社會調查等方面人手開展互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參與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真正地了解事物本質、探究事物的真實情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質疑精神。探究交流能力的培養則有利于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表達。
例如,在開展上述“小課題研究”等探究性實踐活動時,可以小組形式開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課題的研究計劃、執行方案,通過小組間的探討交流中培養其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并且幫助學生以科學的語言和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通過開展“小課題研究”等探究性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改變傳統教育中教學模式單一的現象,引導學生對遇到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探究,在不斷探索中鍛煉其能力、培養其核心素養。應用創造的關鍵則是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將所學知識與其日常生活相聯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生活品質的能力。
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物來完成科技制作等,如可利用舊輪胎來制作秋千,用乒乓球、塑料包裝盒等制作小汽車等,將所學知識融人生活中,讓其在探究質疑中尋找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科創教育已經成為小學科學課程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及學校需要梳理合適的教學體系,盡可能在科學課程教育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培養其核心素養,為其今后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