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軍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需要重視對基礎的理論知識的講解,更要關注學生人品和人格的發展。這就表明,道德與法治教師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而德育作為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健全學生的人格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德育工作
近些年來,學校和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進步。在初中教育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所以,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教學內容與德育的有效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情感的變化,將道德價值觀念應用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豐富學生的情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本文結合我的實踐經驗,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核心素養與德育工作的融合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究:
一、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德育
隨著社會的改革和發展,教師必須轉變自身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理念,確定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角色,實現有效轉變,從課堂活動的主宰者轉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并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和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加強德育,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欲望和熱情。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感受為主,了解學生的想法,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學內容,使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
比如:在《認識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認識自己很重要,使學生可以采取正確方法積極主動地認識自己,不斷探索自己、發現自己,不斷實現自我完善。我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提出了最近遇到的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困難。然后,我要求學生總結了小學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并且每個學生至少需要寫出5句。從學生的表達和描述中,我就能夠發現學生是怎樣認識自己的。緊接著,我提出:你真的認識你自己嗎?你知道你的處事方式嗎?知道別人對你的感受嗎?那你的秘密、心愿,以及你的好惡又是什么呢?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對自己的了解就更全面了,而且使學生樹立了一個觀念:必須全面且客觀地認識自己。最后,我又帶領學生回到了最初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出現的困惑。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就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觀念。
二、優化教學方法,豐富德育內容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很多教師還是在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大篇幅的背誦。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疲憊,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所以,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必須優化教學的方法,使書本上刻板的知識更加靈活,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豐富德育教學的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力量,為學生展示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跡和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例子,從而使學生在具體事跡當中明確與人相處、為人處事的道理,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德育,以豐富的實例改變傳統說教的教學模式,提高德育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
比如:在《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認識朋友的重要性,樹立積極與同學、朋友交往的意識,樂交諍友,不交損友,初步形成有關友誼的正確的價值觀。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進行了一個調查,統計了學生在上小學和幼兒園之前,有了高興的事或不順心的事,首先會想告訴誰,在上了中學之后,遇到類似的事情又會想要告訴誰。通過統計圖就能夠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與好朋友傾訴自己的不快樂。
緊接著,我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名人交友的事跡,并通過這些事跡逐漸引申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要求學生寫出了對朋友的了解、與朋友之間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了問題:朋友在生活中為什么如此重要?我們應該和什么樣的人做朋友?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就能夠正確理解友誼,學會如何交朋友。
三、借助相關案例,完成德育滲透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常常會選擇強制性地將德育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這樣的模式,不僅無法提高德育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還很可能引發學生的叛逆心理,讓學生無法接受德育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德育教學效果的提高,更不利于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創建,學生無法掌握學習的方法和基礎的知識,教師的教學也沒有實質性的價值和意義。因此,為了完成德育內容的滲透,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新聞案例豐富學生的情感,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強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際效果。
比如:在《敬畏生命》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結合社會熱點觀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現與意義,初步形成對現實生活的復雜情形做出合理判斷的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道德觀念,增強生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新聞中出現過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以及在這些災難中死傷的人數。這時,學生就會對生命懷有敬畏的情境。然后,我要求學生搜集了關于最美的人的實例,學生在查詢相關資料的過程中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結合具體的社會熱點問題,就能夠感受到生命至上需要尊重、關愛、關懷,我們應該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四、結合日常生活,強化德育效果
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就是一門與現實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的學科。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只有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的教學內容,才能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所以,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就要關注社會生活,挖掘生活資源,從現實生活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創建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現實意義,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關懷社會。同時,教師要把握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節日,從節日出發,創建主題性的活動,讓學生可以具備感恩、愛國等情感,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實際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比如:在《網上交友新時空》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網絡交友的特點,增強網絡交友的安全意識,使學生學會理性地對待網絡交友。我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讓學生思考了微信和QQ的朋友圈中都有哪些人?這些人里面有沒有網友?是怎樣認識的?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分析了網絡交往為我們帶來的好處。然后我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要求學生討論了這些問題:互聯網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接近嗎?網上的交往可以當真嗎?怎么分辨網上交友中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呢?這些問題都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設計的,學生在回答和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樹立了正確的網絡交友理念。
總而言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完成德育內容的滲透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新課標的相關要求,積極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引導學生積極成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成長和進步。同時,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德育,優化教學方法,豐富德育內容,借助相關案例,完成德育內容的滲透,結合日常生活,強化德育效果。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