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得嵐
【摘 ?要】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課改“教學要面對全體學生”的理念提出,教師一直在探究如何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于是,個性化作文應運而生。個性化作文教學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圍繞學生的學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尊重學生的內心感受,引導學生表達自我。我結合自己對于個性化作文教學的理解,提出以下幾個有關開展個性化作文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個性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一、合理利用情境,激發寫作欲望
由于小學生具有愛動、貪玩的特點,要求其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寫作有一定難度。對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先激發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讓學生不再認為寫作是枯燥的事情。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學生比較喜歡的動畫、短片等媒介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情感得到激發,并借此要求學生進行寫作,使學生被激發的情感得到釋放。
例如,在學習《江畔獨步尋花》《游園不值》兩首詩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分別展示兩首詩的意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作者描述的景色,以及詩中的感情。在學生沉浸在古詩的意境中不禁想動手作詩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自己對于這兩首詩的理解,結合具體的意境進行擴寫,選取一首詩即可。學生對古詩的意境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個人的情感就能寫出一篇不錯的作文。在學生的興趣被調動后進行寫作不會讓學生覺得寫作很“可怕”,相反,學生會感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終于有了表達的機會,從而迫不及待地落筆,進行寫作。又如,在讓學生寫有關植物的作文時,學生一時之間難以想到景物的具體特征,自然作文也就缺東少西,無法完整地呈現學生對于該寫作對象的情感。在傳統課堂上,教師一般會組織課外活動,所謂課外活動,就是帶領著學生在校園里逛一圈,讓找不到寫作對象的學生從校園中的植物入手進行寫作。這樣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但也將學生的寫作局限于校園中,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具體植物的圖片和特點,學生只需在多種植物中選取自己最熟悉的進行寫作,同時圖片以其直觀地視覺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調動頭腦中已有的記憶和情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二、開展課外活動,積累寫作素材
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在口頭上要求學生在課下多閱讀,為寫作積累素材,可學生的課外閱讀進展或素材積累程度教師并不能時時考核。這就導致學生的閱讀計劃一再擱置,素材積累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課外活動和游戲的特點,組織游戲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知不覺得到素材的積累或是語感的熏陶,將學生寫作路上的絆腳石搬走。
例如,在教室內部設置圖書角,要求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書或是讀后感觸較深的書帶到學校,供其他學生閱讀。教師要設置一定的規則,如不可折頁、不可涂畫等,要求學生在書籍的前幾頁夾一個小紙條,里面寫上已經閱讀過本書的人名。教師可組織閱讀過同本書的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對于本書的理解,討論書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或是開放性結局幾種可能的發展方向。學生對于自己已經閱讀過的課外書深有感觸,討論可以讓他們釋放內心的感情,自由表達,不限制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天馬行空的想法和感觸層出不窮。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將同學的優秀想法或感想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寫本書讀后感的素材。又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或對抗性比賽,旨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在進行有關人物的寫作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足球比賽,在比賽前告知學生此次比賽要注意觀察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及語言等,通過外在的表現推測人物的心理活動。經歷過比賽的學生大多有些疲憊,一時無法打開思緒立馬投入寫作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5分鐘的討論,討論各個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和自己印象較為深刻的人物,同學之間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對于寫作對象的觀察還不夠細致,而同學為自己補充的重要“線索”可以直接應用于作文,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三、深入學生內部,做好個性化指導
教師要深入學生內部,就要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擯棄以往“尊師重道”的思想,將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將“一言堂”變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教學活動。同時,由于學生的個人經歷和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行文思路和寫作手法存在很大差異,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作文做好針對性、個性化指導。
例如,在學完《生命與水》一課后,學生已經知道人體與水的關系密切,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生命與水的關系進行寫作,可以圍繞人體、動物、植物、工業、農業等來寫,體裁題目不限,主要突出水的重要性。學生對于水的重要意義有了充分了解,只是教師的要求太寬泛,導致學生不知如何下手。此時,教師可以出示水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及其意義,指導學生從一兩件小事入手,幫助學生確定幾個方向后再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由于學生基礎水平的不同,對于教材中課文的理解和教師的講解存在不同的認知,因此作文的立意和行文思路也會大有不同,教師要在學生寫作時給予鼓勵,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角度,對于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給予個性化的指導,促進全體學生的進步。在給予學生指導時,教師注意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態度直接指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而是先肯定學生的優點后再指出不足,使學生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接收教師的建議。這既充分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主體性,又能在學生現有的基礎上引導其進步。
四、豐富評價方式,定性定量相結合
傳統作文的評價方式就是教師評改學生的作文,在評語中指出文章中的優缺點,往往評語教簡短,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另外,學生在寫完作文和接收到教師的評改之間的時間相隔太久,有時學生已經忘記當時寫作的思路,對于教師的評語也只是匆匆看一眼,不當一回事。對此,教師可以適當豐富評價的方式,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評價,在討論中分析其他同學的行文思路,有助于學生靈感的迸發。同時,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寫作時的態度或作文中的新意,將其作為學生評價的一方面,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在促進學生寫作水平提升的同時,加強學生的人格和素養方面的培養,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場地。
例如,在學生寫完作文后,教師可直接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作文的評改,評改人與被評改人可以進行面對面交流,遇到雙方交流后仍有爭議的地方可尋求教師的幫助,讓教師幫忙定奪。在學生評改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態度,如評改人是否認真負責,被評改人是否虛心接受評改人的意見和建議等,將其作為學生的學習態度納入作文評價中。教師要在學生評改時告知學生,評改中的個人表現也屬于考核內容。學生評改有助于學生發現同學的差錯,并反思自己是否在行文過程中出現同等失誤,達到促進學生進步的目的。
同時,學生評改有助于學生吸收同學作文中的“精華”,這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要強很多。學生討論屬于小學生較為喜歡的活動,但學生也容易在討論中“開小差”,所討論的話題與此次作文內容無甚聯系,教師要注意隨時把控課堂,放手讓學生去做并不是教師束手旁觀,而是對教師的管理能力和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對于學生批改后的作文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幫助學生及時克服困難,順利寫好作文??傊?,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文寫作要求教師樹立個性化的理念,在滿足全體學生寫作能力有所提升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拒絕千人一面的文章,發展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寫作手法,使學生的寫作朝個性化的角度前進。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