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良才
【摘要】語文教學以讀寫為主,閱讀教學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本文首先闡述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再從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朗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思維、閱讀思考能力五個方面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為教學實踐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學;語文閱讀;有效策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在以讀寫為主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閱讀是學生求知的基礎,也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興趣,有助于學生學習文字,增加詞匯量和知識儲備,擴大知識面,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有增強學生自制力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1.突出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在《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學生在語文課堂閱讀中應處于主體地位。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是閱讀教學中的主要對話,課堂的中心并非教師,而是每一個學生。學生能夠學會閱讀、發現文本的意義,是實現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基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課程要求創設出相符合的情境,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
2.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高年級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教師通常采用讓學生默讀的方法開展教學。但對于小學生而言,朗讀更能使他們集中注意力,能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多朗讀不僅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能夠為以后的寫作打好基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帶領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尤其是故事性和對話性較強的課文,應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學生語言感知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用。
3.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興趣是使學生主動投入閱讀、逐漸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時要特別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為避免挫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閱讀教學應循序漸進。例如,首先要求學生能讀懂閱讀內容,注意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然后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地斷句,并且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最后則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并體會作者的情感及寫作意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要忘記給予學生適時和適當的評價與鼓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閱讀。
4.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閱讀思維伴隨著小學生開始閱讀的進程而產生,需要不間斷地進行補充和提高。閱讀思維的開發離不開學生的主動閱讀和學習,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大腦思考活動。此外,由于小學生年紀尚小,情感還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相對安靜和無趣的閱讀容易使他們產生心理疲倦,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及時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
5.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思考的過程,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性,如果閱讀教學只停留在對字詞的聽寫和句子的背誦上,會導致學生對于文章情節和細節的思考過少,閱讀能力很難提高。教師只有在分析文章細節上多下功夫,通過巧妙的提問不斷引導學生梳理文章內容,幫助學生進行分析,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每一次的閱讀中得到新的理解和收獲。根據學生的閱讀次數和體驗,教師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經過多次閱讀,學生就能更深入地體會到作者的寫作用意,并且養成愛思考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杜成順.探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9).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