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摘要】數學一直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課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至關重要,學生在小學階段需要為以后打好數學基礎。在此階段教師的教學方式是重中之重,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數學問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都是小學階段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現如今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下教師急需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但由于小學生還處于智力發育期間,對教師講的內容還不能完全理解,這給教學工作增加了難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學習的認知不同,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課堂上很難做到絕對的認真,對外界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并且他們還不太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中很容易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三分鐘熱度”的情況。所以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這節課、這門課程真正感興趣。學生只有感興趣他們才愿意主動學習,教學質量自然提高。我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一、教師需要提高自身能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這份職業不僅需要具備職業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努力提升自己。年輕的教師應多向老教師請教,多聽課,在聽課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老教師也應向年輕教師學習,學習他們有活力的教學模式。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不同于初、高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需要表現自己、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為學生營造一個活力滿滿的課堂。小學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很強,教師在課堂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學習狀態與習慣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樹立好榜樣,起到帶頭作用。在小學階段通常讓教師最頭疼的不是教學工作,課堂紀律才是課堂教學的“絆腳石”,要求教師具備控場能力,及時關注學生動向,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中保持注意力,如果學生出現思想不在線的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師在實現課堂教學計劃時可適當加入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小游戲,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不斷努力、繼續學習,提升自己在各個方面的水平,為學生營造更加優質的課堂。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千萬不能一刀切,要積極主動地探索多樣的教學方法。
二、適當采用情境化教學方法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對思維邏輯的要求很高,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并沒有足夠的注意力以及完善的思維能力。傳統的一板一眼式的講課方法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需要教師的引導,對小學生來說情境教學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圖片、視頻或言語等為載體,有目的地為學生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并且生動形象的場景,這些場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在教學時再施以有效的學習策略,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中。小學階段的知識內容較為淺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完全可以采用圖片或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情境。大部分小學生都喜歡看電視,他們對電視中的情境往往記得很清楚,對于課本中的文字或教師講過的內容很快就遺忘,說明相較于文字和講解,小學生對圖片和視頻有更強的感知力。
例如,在《角的認識》這一課的課堂導入中,教師可從生活的角度切入,將三角形比作“粗心的小馬虎”。清晨他和各位小朋友一樣都要上學,可是其作為三角形竟然把一條邊忘在家里。這時教師可用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展現這個三角形的變化,并向學生提問:這時的三角形還是三角形嗎?我們今天要認識一位新朋友,它就是“角”。這種導入方式能讓學生快速理解“角”是怎么來的,有哪些特點,相比概念講解,學生更容易接受這種方式的教學。
三、增強課堂互動,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狀態
課堂互動一直是教學工作中強調的重點環節,尤其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中學生學習自主性較差,在課堂上很難保證百分百的注意力,對此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學生之間也可進行有效的交流討論。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自主討論,討論后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但一定要注意分組討論時間不宜過長,學生之間交流后必須做好聽教師的總結。這是由于小學生的紀律性較差,教師在注重教學方法的同時必須強調課堂紀律,否則學生無法有效掌握課堂所講內容。
例如,在學習“可能性”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切入:準備好相關的教學道具(紅球1個、白球2個、黑球3個),并將全班同學分成5個小組,每組出一個人摸球,每人摸3次。將每人每次的結果統計在黑板上,在此基礎上可提出問題:哪種顏色的球最有可能被摸到,并說出原因。此時學生急于得知原因,會積極地主動探討,教師在學生討論期間也可參與其中,同時認真聽學生的討論過程,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
四、在錯誤中反思、進步
即便再優秀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難免出錯,而且數學這門學科在學生看來難度很大,很多學生無法理解題目中的數學概念,即使同一類型的題,做過很多次還是會出錯。對此,數學教師應引導學生用“錯題本”。“錯題本”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鞏固課堂所學內容、規避錯誤的重要學習手段,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找出錯題原因,歸納總結錯題,讓學生直面自己的問題并認真改進。
例如,在小學低學段時學生已接觸“乘法”“除法”,先學習乘法,后來才開始學習除法。在學習除法時部分學生對乘除法之間的聯系還不能理解,無法有效轉化乘除法。比如,20×3=?大部分學生都可立即說出答案,同樣的問題換一種問法改成60÷3=?學生一般都要經過計算后才能得出答案。對此,教師應將兩道題放在一起對比,讓學生找出兩道題之間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分析自己做錯的原因,在課堂上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在課后的錯題分析中整理的難度也不會太高。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注意錯題分享,有些學生在一道題中出錯,有些答對了,但這種題型很重要,而且有可能再次出錯,這時教師應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共同分析并整理。對于學生的錯題本,教師一定要定期檢查,對學生經常出錯的問題可再次進行歸納和總結。
五、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多方位思考問題
數學對學生的思維邏輯性要求高,小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還很欠缺,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逐漸培養。數學雖然難度大、抽象性高,但也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可見數學的身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多設置一些和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將數學理論放在生活問題中解決,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強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同時一定要注意鼓勵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探尋同一題目的多種解題方法。
六、知識過渡必不可少
作為教師我們都非常清楚數學的知識銜接性強,小學數學也是如此。隨著數學難度逐漸增加,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不夠,這要求教師在講解新知識前做好相關舊知識的復習工作,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新學知識。做好過渡工作能夠有效提高課堂質量,為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數學解題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以及問題的前因后果,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七、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至關重要,關乎學生基本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所以,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絕不僅是讓學生會做題,要求教師真正關注學生心理,把握學生對數學的感知程度,從而制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努力提升自身能力,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及時整理錯題,鼓勵學生遇到問題時多思考并積極構建知識框架,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從而達到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尹燕文.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對策[J].華夏教師,2019(8).
[2]鐘柳霞.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好家長,2017(57).
[3]陳淑琴.有效利用錯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2).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