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曦
關鍵詞:太極拳;保健;養生;作用
一、前言
太極拳養生方法近年來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內修外養”“陰陽調和”等很多養生思想和理論在現代社會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選取了當地20人,都是喜愛晨練的太極拳初學者以及愛好者,進行了為期12周的系統化教學訓練,以系統訓練前后的身體機能變化為數據統計目標,分別測試了訓練前后的:“睡眠質量,血壓測試,肺活量,心率測試和一日三餐的攝食量”得出科學性的數據和統計,從而表明,對太極拳進行練習能夠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論文以太極拳在保健養生方面的作用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報紙、相關刊物;通過瀏覽相關網站,從網站中查找有關此課題的最新動態和相關觀點。
2.邏輯分析法
通過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文獻的分類,歸納和總結,了解在這一領域目前的研究現狀。
3.問卷調査法
通過設計和發放太極拳與保健養生作用的調查問卷,對在省體育場晨練太極的群眾進行發放。
4.實踐,實驗數據統計法
通過太極拳初學者以及愛好者,進行了為期12周的系統化教學訓練,以系統訓練前后的身體機能變化為數據統計目標,分別測試了訓練前后的:“睡眠質量,血壓測試,肺活量,心率測試和一日三餐的攝食量”得出科學性的數據和統計。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太極拳養生思想的概況
太極拳吸納了中國“內外合一”的思想,這些都奠定了太極拳的養生思想。根據《拳經總歌》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太極拳僅僅是一種用于攻擊的武術手段。但到了大清朝,隨著列強的入侵,冷兵器退出歷史舞臺,武術的轉型,其養生與保健的作用日益凸顯。練習太極拳能夠促成人的心平氣和,能夠促進人平和地對待萬事萬物,能夠增加人的內心的自信。太極拳與其說是一種養生的武術、體育,不如說是一種養心的內在的功夫的修養方法。
(二)太極拳的保健養生作用分析
1.提神醒腦,改善神經系統功能
練習太極拳的時候,一定注意心無雜念,心中寧靜,將自己的意念融入于太極拳的一招一式之中。
根據調查研究,有56.3%的人認為太極拳對神級系統的放松作用極大;還有40.2%的人認為有作用,但是作用一般;只有3.4%的人認為沒有什么作用。太極拳很著名的鍛煉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能夠來控制壓力和提高情緒。事實上,根據一項發表在JAMA內科研究上的文章表明,有焦慮與慢性病的參與者,經過3到12周的鍛煉,他們的擔心顯著的減少了,當他們健身持續30分鐘就能夠最大的減低焦慮。
2.防治高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
根據調查研究,有31%的人認為太極拳對心血管疾病預防作用極大;還有49.4%的人認為有作用,但是作用一般;只有2.2%的人認為沒有什么作用;還有17.2%的人表示不知情。練習太極拳對于高血壓患者具有重要的改善功能。高血壓患者通常具有比較高的精神壓力,對生活和健康具有比較高的疲勞操作。
3.改善呼吸,提高肺臟效能
根據調查研究,有62.1%的人認為太極拳對改善呼吸、提高肺臟效能作用極大;還有31%的人認為有作用,但是作用一般;只有2.2%的人認為沒有什么作用;還有4.6%的人表示不知情。在實際的體育訓練中,太極拳通過運動能夠增強人的免疫能力,促進人的各個肢體的運動,對于改善人的身心環境,提高人的內部的五臟活動都具有重要的功能。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太極拳對于養生保健來說具有重要的功效。具體來說它具有提神醒腦,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改善呼吸,提高肺臟效能;促進消化,增強胃腸功能等等。
2.太極拳運動不是千篇一律的運動,它的運動量,架勢、速度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把握。拳諺上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長期地堅持下來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鍛煉習慣。
3.通過以上3個方面的測試與統計研究,太極拳確實對中老年人的保健與養生上起到了促進作用,以及各方面的身體機能提高,身體素質提高,自身免疫系統提高。
(二)建議
1.練習太極拳需要注重一定的方法,要做到上下相隨。上下相隨就是打太極拳的時候要由眼到手、腰、腳,毫不散亂,整套動作如行云流水般,具有藝術性的美感。
2.沉肩垂肘動作的練習,要注意腋下留下點距離,大約是一拳左右,手臂也需要有動地空間。
3.太極拳的觀感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輕盈,所以,太極拳運動注重的不是用力,而是以容克剛,以意識主導運動。
參考文獻:
[1]魏州.論太極拳對老年人的健康促進和養生作用[J].中華武術·研究,2013(3):51-53.
[2]曾慶國.太極拳健身作用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2(8):38-40.
[3]許桂芝.太極拳健身利弊談[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54):129-130.
[4]劉永峰.傳統體育養生鍛煉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2):65-66.
[5]李冰.太極拳的保健作用探討[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72-74.
[6]宋正剛.太極拳的養生保健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8):3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