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外高等職業院校在廣告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有較大不同。我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方式、辦學的開放程度上都與境外高校不盡相同。本文主要針對國內和國外高職院校對于廣告人才的不同培養模式進行介紹與分析。得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高職院校對于廣告專業人才的培養的教學資源、實踐方式和培養模式等方面,還有存在較大的探索空間。
【關鍵詞】高職院校;廣告;人才;培養模式
1國外高職院校廣告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類型
人才培養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培養的目標和培養的方式這兩點,具體表現為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內容。放眼全球,各國對于廣告人才的培養模式都不盡相同卻又有跡可循。國外上的人才培養模式可分為三種:首先,是更加注重知識的系統規律以及實踐技能掌握程度的培養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主體一般是學校的專業教育,同時輔以社會科學作為支撐,其在美國和俄國比較盛行;其次,便是像英國這樣設立廣告學科的學校數量較少,卻擁有很多在職教育訓練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往往都有國家和業界的大力引導和支持,通過學校的教育和職業培訓結合的模式進行廣告人才培養,一般在歐洲比較盛行;最后一種便是在入職后因材施教、通過多年持續的業務培訓對廣告人才進行培養的日本模式,這與其國家的終身雇傭制有很大的關系。
2我國高職院校廣告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局限性
中國高職院校對于廣告人才培養的模式與俄國和美國的培養模式比較相像,都是以學校的教育作為主體,更加重視知識的規律性和可總結性,與此同時進行業務技能的適當教授。而針對于廣告的專業課,便通過基礎性和方向性課程分別進行教學,基礎性課程包含有新聞和傳播學、廣告美學、文案策劃和設計類課程,而方向性課程則涵蓋有策劃、管理等具有業務方向性的課程。我國高職院校對于廣告人才培養中的業務培養主要體現在實踐過程中,一般都會安排有時間較長的實習和針對于軟件的運用以及各種實訓。
上述這種培養模式的最大好處便是及時填補了我國廣告行業的人才需求,所培養的人才也具有基本的廣告知識。但由于專業教師一般是由缺少行業從業經驗的人擔任,同時他們不僅扮演著課本知識傳授的角色,還扮演起企業導師的的角色,一人分飾多角,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進一步深化,我國廣告行業發展迅猛,新的技術和方式日益變化,如此一來,欠缺廣告行業的深入參與,使得我國高職院校的廣告人才培養,顯現出較大的局限性。
3比較國內外模式得出的共性分析
3.1重視實踐結合
國外和國內的職業院校對于廣告人才培養的模式都十分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學校都會定期與企業聯絡合作,為學生在企業中的廣告業務技術教學的實踐做了準備。在這樣的模式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同時還積累了實踐能力,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同時也使自身的素質得到了培養。
3.2重視能力培養
國外和國內的高職院校對于學生都是十分重視學生自己能力的培養,目的在于解決廣告行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因此在學校內的課程設置和合理性也是由實際的職業需求作為參考標準。像德國的“雙元制”和澳大利亞的TAFE等培養模式都是注重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體現。
4比較國內外模式得出的差異性分析
4.1辦學開放程度的差異
我國的高職院校辦學開放程度與國外具有較大的差距,仍舊是受傳統的學歷教育的影響,對社會人員和校內的學生都具有很大的封閉性,國外高職院校不僅吸收社會人士,創造了許多機會為需要再就業的人提供教育機會,同時學生還可以針對自己的專業自我選擇導師和培訓的項目等,這樣的培養模式大大的激勵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鍛煉學生自我的專業能力。
4.2校企合作程度的差異
國內和國外校企合作的狀態有很大的差異性,國外校企合作的體制十分成熟,不僅企業具有巨大的需求同時政府還參與了調控機制,以此達到了便利和密切的校企合作模式。而我國雖然大力鼓勵校企合作以及學校會定期與企業進行協議,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我國目前的企業仍是處在被動接受高職院校廣告學生的狀態。
5改善及啟示
結合國內、外培養模式的異同,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模式值得探索的地方還有許多:首先,在培養模式上應該更加豐富,針對復雜復合型人才需求創造新型培養模式;其次,要對學生進行服務性理念的教育,便于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第三,便是要加強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更好的進行廣告業務工作;同時還應加大實踐,創造新型的符合學生多樣性和個性的教學方式。
綜上,高職院校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同時還必須有社會、行業的積極參與。需要在實踐中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和現狀的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培養模式,培養更多優秀的廣告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悅.高職廣告設計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31):225-225.
[2]張克亮,蔡贊宏.基于“出口”需要的高職廣告專業教學改革設想[J].學理論,2015(17):155-156.
[3]李冬影.分析高職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J].科技資訊,2019,17(16):118-119.
[4]劉天明.高職院校廣告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營銷界,2019(13):189.
[5]蔣麗平.工科類高職院校創新型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1):66-69.
[6]龐鈺平.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踐路徑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02):74-75.
[7]郭若蘭.高職院校廣告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南方農機,2019,50(02):115.
[8]馬曉麗.高職院校廣告設計專業課程改革模式研究[J].南方農機,2019,50(02):118.
[9]蔡小麗,倪進方.高職廣告設計專業企業植入式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22):155-156.
[10]林培亮.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美術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9):26-29.
[11]田超.淺談高職非藝術類廣告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路徑[J].傳播力研究,2019,3(25):214.
作者簡介:熊振昌(1992-),男,研究生,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