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祖鵬
摘 要:語文分為兩大類,一是閱讀理解,一是作文。摘抄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摘抄優美語句、精彩片段是寫好優秀作文的前提。學生擁有了扎實的讀寫能力,才能應對作文寫作活動,而寫作是自己與他人的一種交流方式。古人以詩會友,我們可以以文會友,欣賞他人精彩之處充實自己。寫作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
關鍵詞:作文教學 問題與策略 扎實基礎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在大多數的作文教學模式與客觀規律不相符。小學生進入學習中正是處于“多讀”而不是“多寫”的階段。時代在發展進步,電子設備對中小學生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家長們可能會通過電視、網絡中看到學生上課偷看的網絡小說、玩電子設備等。視一切課外讀物為異邪書,學生家長怕現在的書籍資料參差不齊。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使得中小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中小學生的閱讀量少,寫作素材知識積累不夠,學生在寫作時會感到無從下筆,便會逐步對寫作失去興趣。甚至有的學生為了分數,為了應付家長與老師便會在寫作中抄襲、克隆他人寫作。會覺得寫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寫作文不光是一件讓學生頭疼的事,同樣也是一件讓老師們都覺得束手無策的事。因為每到寫作文的時候,教室里孩子千姿百態的模樣,著實令人為學生們的寫作能力擔心。學生所面臨的作文問題,大多數是沒有好的思路、題目、更沒有好的方式方法去進行闡述。在寫作上往往是內容單一,寫作知識容量匱乏,缺乏生活體驗,空話連篇[1]。
二、多進行積累,不斷夯實寫作基礎
寫作基礎知識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作為教師不應該忽視學生寫作的重要性。語文教學的目標有很大一部分是對寫作的要求,因為在語文分值當中寫作占據的分數值較高。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寫好一篇作文,在作文中該去如何選題、如何構建中心思想,如何把話語付諸筆尖,譜寫華章。國家發行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應通過文本的學習或在課外閱讀中,不斷地進行語言積累,并運用到寫作中。學生對文中的好詞佳句進行摘抄,并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增加語言的積累,掌握更多的詞匯量,在習作表達時能夠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在寫作中很好的體現出來,小學生的作文訓練應該以寫作實踐為主,可以適當進行對課文的仿寫、對課外讀物的觀后感進行寫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課文中寫作方法,讓學生進行寫作分析討論,引導學生領悟寫作方法,減少對寫作的生疏感。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要明白,要想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漫長累積的過程。教師們應該和家長一起去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家長的領導往往會讓孩子有一種方向感。可以從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孩子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并且認真批改日記。在課上可以每周進行一次美文欣賞,學生分析要點,老師總結進行鼓勵性的評價。每周以課后文章練筆為主,讓學生去感受自己一天內的所見所聞、感受天氣變化等。只有慢慢的積累才能匯聚成河流,每日一則名言背誦,堅持不懈,才能厚積薄發。
三、小學如何進行寫作
教師通常是為了寫作而進行寫作指導。在語文課堂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用心靈觀察生活,提倡寫真,孩子筆下的生活應該是充滿幸福與美好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閱讀課文中去學習、借鑒。挖掘課文潛質”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可以使得進行戶外寫作訓練,讓孩子們去觀察螞蟻搬家、向日葵的變化,也可以組織親子活動,讓孩子們寫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明白文章來源于生活體驗。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沒有平時的悉心觀察、體驗,就寫不出有真情實感和鮮活的、有靈性的文章。教師就像伯樂,而眾多學生就像千里馬,教師必須善于充分挖掘課文的“潛質",使學生準確地捕捉到思想深處的閃爍火花。
我手寫我心,我筆寫我口,讓學生自覺地把寫作作為自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中,內容與課文教學緊密結合,要注重借課文學習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恰當地進行寫作訓練,使課文教學和作文訓練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要充分發揮課文的優勢,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自改作文明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學生的內在需求。教師要會“慧眼識人”,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種內在的自我需求,在于喚醒學生自身內在的學習激情。讓學生明白會應用作文的要素,學以致用[2]。
總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篇美文要做到情動筆動—品美寫美—妙趣橫生—別出“新”裁。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些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課外的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教師要懂得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學生的寫作空間,讓學生樂于動筆。
參考文獻:
[1] 陳香梅.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實現個性化作文的對策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7,87(8):90-91.
[2] 鄭倩. 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45(14):1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