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銣
摘 要:現代生活,數不清的行業都與化學有關,下到人們的吃穿用度生活日常,上至醫療、航天、國防等國家關注的大事。或許有人會覺得化學離我們很遙遠,實則化學就存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化學作為一門實用性的學科,是自然學科中重要的學科之一。化學在保證著人類的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人們也可以利用化學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社會在迫切的促使我們學習化學,身為初中化學教師,深入現代教學現狀,開展化學基礎理論教學的探究。教師應注重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使學生愿意接受化學這一學科;在學習中多增設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提高學生合作意識;在教學中注重以實驗為主,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相結合。
關鍵詞:初中化學;基礎理論;教學研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生對學習的認知不斷深入,學習的課程也越來越具有難度,作為學生接觸時間最晚且學習時間最短的一門課程,可以表明化學這一學科在學生的學習中是存在一定難度的。不僅如此,對教師來說在化學教學中,也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為保證學生在學習化學的初始階段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化學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對化學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愿意深入學習化學這一學科。身為初中階段的化學教師,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歸總出以下幾點有效教學策略:
一、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若是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的指導地位就是處于高人一等的位置,教師只管講述教材內容,不管學生是否聽得懂、能否理解相關知識點,最后變成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記不清楚教師講的什么,導致教師不能與學生形成良性的互動。因為學生沒有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自然就對這一學科失去了興趣,這也就形成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都過低的消極影響。教師缺少教學主體性認知,導致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受阻,造成學生不能發揮自己的想象,不能進行動手實踐等多重阻礙。在現代教學理念中,這將是一個嚴重的教學問題。
現代化教學課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保持相對平衡的位置,將學生視為教學的中心樞紐,把自身放在輔助指導的客觀位置。教師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化學時帶有飽滿的熱情,能夠從內心深處主動接受化學這一學科。為了實現化學基礎理論教學,教師應以加強學生主體性為前提,逐漸展開教學計劃。
二、促進學生學習交流,提高學生合作意識
在以往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板書與課本成為了教學課堂的只要組成部分,課堂過于形式化,缺少課堂交流學習的氛圍。有些教師認為學生之間探討不出有價值的結果,就判定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在浪費時間。在還沒有嘗試開展小組學習就否認了其積極影響,無疑是直接否定了一個教學策略,導致在教學方案上也缺少了合作交流這一項。
教師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授課,更是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除了學生接受學科知識以外,還應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在創建小組學習的前提下,讓學生在懂得傾聽、學會觀察、理性思考以及增進信心等多方面的能力中不斷進步。合作交流這一教學方式對于現代教學模式來說是意義重大的,教師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可以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
三、注重以實驗為基礎,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化學這一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各中學校普遍存在教師一人做實驗,學生集體觀看的尷尬局面。在學生聽課期間不能有視覺、聽覺及觸覺等感官上的全方位體驗,造成學生沒有學習體驗,而化學實驗卻能將這一缺陷彌補。若是教師在授課時缺少實驗教學,最后就會造成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缺少學科觀念,對實驗掌握不牢固,甚至對實驗題型不知該如何解答等教學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進教學思維,不僅是教師演示實驗,同時也要讓學生也參與到化學實驗中。首先,教師可以率先完成實驗演示,在這一環節學生要謹記實驗步驟還有注意事項,以確保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時不出現主觀錯誤。在保證化學實驗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親自體驗實驗過程的機會。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化學實驗的神奇和趣味性。只有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歡化學,愿意主動了解化學,在實驗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開展教學計劃,有效地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
綜上所述,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與發現,通過實驗去不斷探究化學的學科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不斷掌握學習化學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實踐能力以及鞏固復習的主動意識。只有師生雙方共同努力與進步,在教學與學習中雙向探索,才能保證化學教學的順利進行,并將理論知識有效的傳授于學生。
參考文獻:
[1]堯燕.論初中化學中的實驗教學與基礎理論[J].學周刊,2014(17):175.
[2]于寶珊.重視初中化學基礎理論教學[J].寧夏教育,1993(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