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菲菲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的研究,應該引起歷史教師們的高度重視。指引學生們朝著正確方向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并且滿足他們個性化的發展需求,也是歷史教師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多種途徑滲透了傳統文化,歷史課堂煥發新的活力,在和諧師生互動關系的支持下,初中生綜合素質以及綜合能力的雙向發展也會變得異常順利。本文結合實際情況,特意做了初中歷史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僅供其他教師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思考;對策研究
引言
傳統模式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一直是由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思考的,師生互動矛盾多,教學效果的提升難度大,初中生學科成績的進步空間自然有限。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顯得至關重要,要把歷史課堂歸還于學生,強化培養他們自主分析、主動探究的能力,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得以創造意外驚喜,這樣一來,初中教育事業長遠規劃進程的加快也將指日可待。下面,筆者就闡述了幾點不同的看法。
1、豐富教學內容,滲透傳統文化
應試教育觀念深入人心,不僅束縛著歷史教師教學思路的多元化轉變,也不利于初中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智慧潛能的挖掘等,一味關注學生常考知識點的學習,卻忽視了他們傳統文化的熏陶,對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而言非常不利。要想改善弊端現狀,必須做到歷史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試著增加傳統文化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史,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只有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增加了傳統文化的滲透機會,初中生才更容易實現綜合發展目標,才有意識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1]。比如,學習“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領土臺灣,以及沙俄侵略我國黑龍江流域的有關情況。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歷史事實,通過引導學生對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授課方式中,教師可能會重點講解事件的經過和意義,對于人物的相關介紹會一筆帶過,雖然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把握重點,但同時也會使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有局限。所以,在講解這一課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加入與鄭成功有關的人物事例,民族英雄在抗擊沙俄時發生的故事,這樣有助于拉近學生和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距離,從而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民族歸屬感。
2、鑒賞藝術作品,滲透傳統文化
在歷史中,我國古人有著將自己感受和觀點通過藝術作品展現出來的習慣,因此,文字和圖畫就成為了我國古人進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向我們展現著中國古代的真實生活以及其中滲透的個性和思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與學生一起品評與鑒賞這些藝術作品,使其從中感受我國古人的文化理念,感受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并將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繼續發揚光大[2]。比如,學習唐宋時期的相關歷史知識時,教師可將李白、杜甫、蘇軾等唐宋八大家的經典詩句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共同鑒賞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歷史環境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可以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講解魏晉時代的文化時,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王羲之的《蘭亭序》,使他們能夠在真切感受到王羲之高超的書法水平之外,理解王羲之書法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
3、重視歸納拓展,滲透傳統文化
在初中義務教育的課程中,往往缺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講解,因而歷史教師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歷史教學課程當中,拓展相關課外知識,培養學生使其思想品質得到提升,讓學生有效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比如,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四大發明的相關內容,還要拓展課外知識,搜集關于古代發明的實例,對學生的知識面進行補充開闊。這能夠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認為歷史并不是遙遠的,它的流傳即使是對現在社會也有很大的幫助。又如,學習“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時,教師不妨展示我國古代畫作與西方國家畫作,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傳統中在藝術創作上更注重寫意,感受物體的思想,而西方藝術注重寫實,這種地域文化差別是非常大的,可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當教學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時,教師要穿插課外知識,讓學生知道中醫和西醫的差別所在。中醫是我國傳統的藝術,其融入了很多陰陽五行等文化,中醫雖見效慢,但是從內而調的,西醫卻不相同。現如今,人們對西醫的依賴性已遠遠超過中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關注點多放在傳統文化上,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流傳的作用。
4、通過活動體驗,滲透傳統文化
歷史教師可以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參加社會上一些傳統禮儀和節慶活動來了解傳統文化的習俗內涵,或是在學校的校本課程中或社團展演中展示一些中國古代傳統禮儀,如中秋祭月儀式等等,讓學生參與古代禮儀的同時深入體會傳統節日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3]。再如,可以讓學生參與“剪紙”這一中華傳統的藝術制作,來感悟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或者,讓學生深入到一些老行當里,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記住這些民族文化記憶的符號,學習匠人們的精神,理解其所包含的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創新、勞作、技藝、對故土的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歷史的感恩等等。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體驗,才能真正從內心產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才會在真正意義上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是豐富且具有深度內涵的,在沒有相關針對性課程的情況下,歷史教師更需要探索傳統文化的精神,在教學中將古今結合,有效帶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拉近學生和歷史的距離,使其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感受傳統文化的奇妙魅力,使中華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張曉麗.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24):160-161.
[2]閆慧敏.探究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20):79-80.
[3]徐懷敏,劉尚進.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的研究[J].數碼設計,2019(15):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