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蘭 張金鵬 姜旻燚 余遠鳳

摘要:“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提高村民對公共產品的滿意度、提升農村公共產品不同供給主體的績效、 使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基礎。本文以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施家梁鎮以及柳蔭鎮三鎮為例,在引入本項目組所設計的農村公共產品績效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分析村民對管理機構、市場、集資提供的7種公共產品的滿意度問卷結果,并對不同供給主體提供的同類公共產品、同一主體提供的不同類公共產品的滿意度進行歸納比較,有針對性地提出農村公共產品不同供給主體的績效提升對策。
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滿意度:績效
隨著村民收入的較快增長、素質的不斷提升、市場觀念的逐漸轉變,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愈加多元化,由鄉鎮企業出資或村民集資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也越來越普遍。但由于供給主體的管理機制與供給方式的多元化發展相脫離,目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體系存在很多問題,供給主體問的關系較為混亂、公共產品供給質量問題繁多、區域供給不平衡等問題較為突出。
一、相關研究綜述
多數學者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研究。一是對公共產品的績效指標體系進行研究,二是對管理機構供給角度的公共產品效率進行研究,三是對公民滿意度的主觀評價進行研究。
學界對公共產品績效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不足之處。(1)大多數研究只關注城鎮范圍的公共產品績效問題,而對農村公共產品績效研究過少。(2)在管理機構部門績效評估上還有很多不足,比如評估主體單一、評估體系不科學、評估制度不健全、忽視評估的基礎性工作。(3)當前研究幾乎都是對管理機構提供的公共產品績效的評估,研究公共產品其他供給主體的績效的極少。
基于此,我們做出了三點研究方法改進。(l)將客觀建設投入的數據和村民主觀感受結合起來作為評價體系。(2)對公共產品滿意度調查結果進行量化分析。(3)除研究農村管理機構提供的公共產品的績效外,還對市場、集資提供的公共產品的績效進行比較。
二、公共產品供給績效比較的理論框架及調研設計
農村公共產品由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構成。農村社區共同發展所需的農村基礎教育服務就是公共服務很好的例子。而農村公共設施主要包括農村的道路、水利設施、有線電視網絡設施等。績效是指實施一項活動所獲得的相對于目標的有效性,它不僅包括從事該項活動的效率、經濟性和效果,還包括該項活動實施主體對預定活動過程的遵從度以及該項活動的公眾滿意度。
項目組根據科學性和可行性,選取了7種農村公共產品,其中農村公共服務包括學校,農村公共設施包括水泥路、自來水、灌溉設施、快遞、有線電視網絡、電力六種。按照屬性來分類,這些被抽取的農村公共產品主要可分為管理機構提供、市場提供、集資提供三種類型。另外,確定了“價格、服務質量、可持續性”這三方面作為衡量當地村民滿意度的二級指標,再根據不同公共產品特點進一步確立三級指標,各指標的權重由居民打分,經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出。因不同鄉鎮距離城市遠近不同,公共產品完善程度本身存在差異,故項目組特地抽取離北碚城區距離不等、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的靜觀鎮、柳蔭鎮、施家梁鎮共計26個行政村,每村發放20份問卷,共計520份。
三、三鎮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績效分析
(一)總體情況統計
項目組共有效回收問卷496份,有效率為95.380%。先計算出不同公共產品各個具體三級指標滿意值,然后通過計算加權滿意度值均值得到不同供給主體提供的農村公共產品的績效分值(表1)。
(二)具體績效比較分析
管理機構提供的水泥路主要優勢是價格。公共經濟學理論把社會產品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人們對公共產品多存在“搭便車”的心理,因此管理機構免費修建的水泥路更得群眾青睞:管理機構能夠選用設施完備、技術先進的企業提供修建服務,而集資修建多依靠人力:管理機構提供水泥路服務多為一次性投資,后續關注度不夠,因此,村民對集資修建的水泥路后期維護滿意度明顯優于管理機構。此外,三鎮村民普遍反映白己的意愿不能很好得到管理機構反饋,管理機構在農村提供灌溉設施時需要很大的信息成本,不能精確對農村的灌溉設施進行建設。、
在價格方面,村民對管理機構提供的幼兒同滿意度遠高于市場提供的幼兒同。公立幼兒同屬于教育局管理,教師負責任程度較高,因此滿意度高,但教學形式和設施更新速度滿意度低:私立幼兒園資金狀況較差,硬件設施質量會打折扣。郵政郵寄服務價格低廉顯然是一大優勢;此外,由于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機制,郵政在安全性和事故處理效率滿意度高,在郵寄速度和取貨便利度方面仍需提高。
在自來水、電力、有線電視網絡滿意度分析中,三鎮中價格和服務質量滿意度差距較小,而可持續性(維修效率)滿意度差距較大。這是由于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各鎮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狀況也不同。一些經濟較落后的鄉鎮,管理機構需要投入更多的時問,因此維修效率低。
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建議
在水泥路和灌溉設施方面,應同步精準補貼與技術支持,加強村民思想文化教育:健全基礎設施故障反饋機制,加強公共財產監督與管理。在幼兒同和快遞方面,應提升農村公辦幼兒園承載能力,鼓勵良性民問資本投入:提高農村郵政快遞競爭力,健全民營快遞監督管理機制。在自來水,電力,有線電視網絡方面,建立競爭機制,合理配置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資源:加快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其公共產品供給績效。
參考文獻:
[1]周志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及其供給機制研究——基于四省的數據比較『D].杭州:浙江大學,2010.
[2]楊曉萍.淺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J].現代農業科技,2006(5):95-96.
[3]石月平.以縣級廣播電視臺為中心構建和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J].視聽縱橫,2006( 05):16-19.
[4]張王君.我國農村公共產品市場供給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8.
[5ljon R.Blondal. Dirk-jan Kraan and Michael Ruffier.“Budge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ECD Journal onBudgeting, Volume 3,2003(02): 8-14.
[6]林鵬生.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及對策研究[J].財政研究,2008(04):32-35.
[7]時敏.瑪納斯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