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查語涵
摘 要: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人身及財產權益受到了校園貸的侵害,而校園網貸也已成為人們熱點關注的話題。目前,我國法律對校園網貸的規定并不完善,網貸所造成的經濟秩序混亂、學生安全受到威脅等一系列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本文是在分析校園網貸背景的基礎上,明確校園網貸產生的原因及目前法律規制情況,以提供解決校園網貸帶來所造成的問題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校園網貸;現狀;應對措施
一、校網貸的現狀
社會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為滿足物質生活需求向各平臺及機構借錢。實踐中,大學生主要通過電商平臺、消費金融公司、P2P貸款平臺、高利貸、銀行機構等形式取得借款。其中,電商、消費金融公司及銀行機構這些正式平臺或機構的借款利率較低且來源合法,對大學生而言較為安全;但P2P平臺及高利貸平臺的借款資金,卻存在虛假宣傳、線下簽約、非法中介、收取超高費率、暴力催收等問題,嚴重威脅了大學生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存在較高風險。
二、校園網貸產生的原因
綜合社會、大學生自身以及法律、政府機關組織等多個方面,筆者認為,校園貸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觀念的改變。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條件逐漸變得優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追求溫飽消費的基礎上,多了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同時,由于虛榮心、攀比心、網絡上快捷方便的可供選擇的多樣產品、年輕人的沖動消費等因素,大學生在父母所給資金已無法滿足自身逐漸膨脹的消費欲望的情況下,在無法通過其他途徑獲取資金時,通常會選擇校園貸這種低門檻的方式取得資金。
2.缺乏法律的規制。我國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法律對校園網貸加以規制,雖然已有法律對人們以網絡貸款方式取得的資金提供保護,但筆者認為:校園網貸的主體是大學生,雖其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對社會尚未有明確的認知,故應當通過特殊的法律制度以規制該種現象,嚴厲打擊那些侵害青少年的不法借貸分子,以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
3.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沒有維護自己權利的法律意識。網絡平臺索要裸照的行為,實質上是對大學生隱私權的侵犯。按照法律規定,校園貸中提前以各種費用的名義扣除的資金不能夠算作借款本金,超過36%的利率人民法院也不予保護,且實質上法律所保護的借款主張的最高利率應當是24%,故針對網絡平臺前期約定扣除服務費的行為及后期收取大量利息的非法要求,大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學校教育及管理的缺失。現階段,大學的教育向專業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缺乏對其他學科知識的了解及實踐生活的經驗,尤其是非法學或者非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缺乏對法律及進經濟方面知識的了解,無法有效預防網貸陷阱;其次,在校園中,不乏某些學校中存在大量的代理人員,有時候,校園里充滿了網貸廣告,但并沒有相關人員管制該類信息。
三、校園貸存在的問題
校園貸以其門檻低、手續便捷等優點,成為大學生借款的首選方式,但其也存在較大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存在資金及安全上的風險。首先,部分網絡平臺通過網貸的方式騙取學生這一尚不具有豐富社會判斷經驗群體的錢財,名義上是借給學生資金,實質上是為了收取高額利潤。大部分網貸平臺提供資金的流程為要求學生填寫借款信息,然后以砍掉服務費等名義將與學生所要求的借款資金不符的金額借給學生,但仍然非法將學生請求借款資金數額劃為借款本金;其次,部分網絡平臺還會通過一些非法手段要挾學生還款,如要求學生提供身份證和裸照等。有一些本就以非法獲取資金為生的借款人員甚至會采取暴力、限制人身自由、恐嚇威脅等違反犯罪方式,要求學生必須還款。因此,學生這一群體既難以償還實質上已非法超額收取的還款資金,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同時,不乏某些學生因無力還款而不得已做出傷害自己乃至違法犯罪的事情,若沒有及時制止,很可能就會陷入絕望處境。實踐中,也存在部分公司為通過大學生達到某種特定目的而故意借給其資金,從而在后期能夠以未還款這一理由威脅大學生,限制其日常活動或者人身自由,做違法犯罪的事情。
2.信息及隱私的泄露。由于大學生本身沒有特定的收入來源,資金有限,無法提供特定的擔保,部分非法的網絡借貸平臺需要學生提供學生證、身份證及照片、有時甚至是裸照等材料作為借其資金的前提。平臺掌握大量的學生信息后,其出于盈利目的,必然會向部分商家或廣告網站商提供學生信息,而泄露學生真實信息的行為實質上構成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另一方面,在學生無法還款之時,大多數平臺也會以泄露該信息尤其是裸照為威脅學生還錢的條件,也可能會構成對大學生隱私權、肖像權的侵犯。
四、應對措施
1.加大教育宣傳,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大學生尚不具備充分的辨別能力,缺乏社會經驗,學校應當加強對校園貸方面的教育思想工作,必要時可以請專業老師以專業課程的形式教學生應當如何辨別網絡上及現實生活中的借貸真假,在借款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金融問題和法律問題,輔導員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當關注大學生的生活狀況,尤其要關注可能有異常情況的學生,應教導學生理性消費,堅決杜絕向非法組織借資金的事情發生;其次,大學生自身也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拒絕沖動消費,拒絕非法借款,在身邊同學資金上出現異常情況時,也要及時向老師回報,避免發生嚴重后果。
2.加強平臺監管及網絡監管。網絡借款平臺作為了解借貸公司注冊信息、公司與大學生之間借款業務方式及公司與大學生溝通內容的第三者,理應當對借貸公司注冊進入其平臺進行嚴格的審查,在借貸公司入駐其平臺時,需要其明確出借資金對象是否包括大學生,若包括大學生,需要審查其借款手續程序及出借資金的本金及利息計算方式;若上述程序違反了法律的規定,侵犯了大學生的隱私權或者是資金計算方式超過了法律所保護的范圍,屬于高利率收益的出借公司,則應當禁止該種公司進入平臺;若該公司的各個程序、信息均合法合理,且具有合法的營業執照,則允許其注冊進入平臺。對于后期的實際資金出借情況,應當實時監督,以確保公司不會濫用其權利謀求高利潤,一旦平臺發現該種公司的違法犯罪行為,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應當將該公司從平臺上移除出去,禁止其繼續使用平臺;若其行為造成的結果嚴重侵害他人或者社會利益的,平臺應當向有關監管機關報告,防止類似行為再次發生。若社會民眾在網絡上發現了不法分子的非法借貸,也要及時向有關監管機構舉報,以保障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健全法律規則體系。對于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的校園貸,政府相關部分應當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嚴格監管,追究責任。政府應出臺相應的行業法規,明確管制校園貸不良影響的監管主體、監管職責、監管方式及監管對象等,只有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嚴厲打擊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非法組織機構,保障平臺及社會的健康發展。
4.完善糾紛解決機制,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校園借貸產生的不良影響最終會造成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糾紛,若處理不當,很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后果。因校園借貸的主體為尚不具有獨立生活能力和豐富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在網站上,可以設定特定官方的投訴電話或者是專業咨詢電話,對大學生宣傳網貸知識時,讓其在不了解該網貸機構與其進行的具體行為是否合法時可選擇撥打專業人員電話,詢問借貸公司行為的合法性。在糾紛發生時,可以發揮行業協會的力量,協調解決經營者與大學生之間存在的糾紛。當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時,應當通過司法途徑維護其權益。
綜合來看,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乏防范意識及法律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背景之下, 更應當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加強對網絡借貸行業的監管,堅決打擊不良校園借貸,讓校園貸能夠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為學生提供服務,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秀娟;華清:《我國校園網絡借貸法律監管問題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
[2]張月:《大學生校園貸法律問題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4),439-443.
[3]王懷勇,鄧若翰:《校園網貸法律規制的路徑選擇》[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7,19(06),83-91.
[4]郭玉芳:《基于校園網貸現象的的大學生金融風險》[J],法會計之友,2019,(10),14-19.
[5]馮進:《學生網貸消費的負面作用和法律措施研究》[J].知識經濟,2018,(17),44.
[6]許珊珊:《我國校園網貸法律規制研究》[D],安徽大學碩士論文.
[7]伍堅:《我國P2P網貸平臺監管的制度構建》[J],法學, 2015 (4) ,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