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力格朝格圖
摘 要:備課作為課前活動,是上好課的前提與基礎,教師需認真分析學情、鉆研教材、研讀課標,據此設計教學計劃,預設課堂上采用的教學方法,利用相應的資源引領學生實現學習目標,且能夠靈活調整。高中歷史教學的備課同樣重要,強化教師的備課能力更是關鍵所在。本文以怎么強化高中歷史教師的備課能力為解析對象,制定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師;備課能力;有效教學
備課屬于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指的是根據學科課程標準與知識特點,并結合學生具體情況,選擇最恰當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他們有效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高度重視備課,這是一節課的開始,綜合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一般共性特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精心備課,不斷強化自身的備課能力,在課堂上實施有效教學,帶領他們高效學習。
一、積極整合文本資源,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文本資源主要包括課程標準與教材,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為通過強化教師備課能力實施有效教學,在備課環節教師首先需積極整合各類文本資源,認真研讀和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分析其中的關鍵詞與要點,鉆研教材時要著重分析課題立意,理清重點、難點部分。而且高中歷史教師應該以此為基礎,在備課時圍繞具體教材內容制定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使其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展開思考、討論與探索,讓他們找到努力的方向,最終順利實現學習目標。
諸如,在進行《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時,教師在備課時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識記: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及發展;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資料,逐步掌握閱讀歷史資料的方法;通過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隨后在課堂上按照目標實施教學,帶領學生有效學習。
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雙重關注教法學法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認可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備課,包括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等,確保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與順利進行。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備課作為教師教學能力自我提升的關鍵,對知識進行自我轉化、構思與改造,不僅要關注教學方法,還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備課時需不斷改進和更新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標、新教材的要求,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并根據他們的個體差異實施教學,使其都全身心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促進個體發展。
比如,在開展《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教學時,教師在備課環節應結合課本中以鴉片戰爭為歷史坐標,闡釋中國交通工具的變化;主要介紹電報、電話、傳真機和互聯網等通訊工具的發展歷程等內容,分析學情:高中生對現代交通工具與通訊工具了解較多,對古代和近代的缺乏了解。此時,教師可以“啟發一發現”式教學法為主,通過談話式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辦法設計教學。如果有條件,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預先查找有關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進步的資料,課前把他們分為交通組、通訊組兩大組,交通組包括鐵路組、公路組、水運組和航空組,通訊組包括電報組、電話組等。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通過同伴互助的方法認識到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變遷,及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三、精心構思教學流程,隨機應變靈活調整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備課的目的是為課堂教學提供服務,提升教學行為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指引學生正確、高效的學習,避免他們出現無效或低效的學習行為。由于課堂存在著較大的變數,即使在備課中做好多個方面的預設,一些意外或突發情況難免不會出現。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在備課中,應當綜合考慮多個方面的因素精心構思教學流程,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指導學生順暢學習,當遇到預設外的情況時,要隨機應變靈活調整教學舉措,帶領他們繼續學習,并做好反思,以免再次出現,逐步強化自身的備課能力。
例如,在《“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備課中需把握好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及該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課堂上提問:何謂“百家爭鳴”?提示“百家”和“爭鳴”的含義,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提示他們從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學術氛圍等方面分析。接著,師生一起了解諸子百家思想,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墨家的兼愛、非公、尚賢;道家無為而治、樸素辯證法;法家的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依法治國等。設置開放性討論:假如你生活在戰國,將會加入到哪個學派?為什么?由于學生個體不同,他們的想法也不同,教師在備課環節做好預設工作,針對不同見解均給予包容,靈活調整教學計劃。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備課是一個既基礎又重要的環節,教師應綜合考慮多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備課,做好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以此為導向靈活設計課堂,為學生帶來與眾不同的學習體驗,不斷強化自身的備課能力。
本文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三五課題《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子課題編號是JKS85032
參考文獻
[1]楊海明.高中歷史教師備課誤區及其原因分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06):67-68.
[2]王方.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備課方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1):164-165.
[3]張福花,蒲豐川.新課程改革之下的高中歷史集體備課[J].學周刊,2016,(32):180-181.565BAB24-E58C-4B62-BC45-301E26F807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