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龍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深化“新課改”發展的重要時期,對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認識也在逐漸加深。因此,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過程中,有利的體育教學模式就顯得至關重要,需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對體育教學的個性化創新,只有具備良好的體育教學模式才能夠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學生的個性發展就容易實現。本文正是基于體育教學模式對學生個性發展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從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關鍵詞:個性發展;體育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環境下,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當前教育的最終目的。我國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同時,需要融入各類人才,若要有強勁的發展空間就需要人才具備“個性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自身擅長的領域有所突破。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打破固有的體育教學模式,積極改革和優化創新,積極探索符合新形勢、新目標的體育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
一、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的興起和起因
對體育教學模式研究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全國體育教學改革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得到全面開展,體育教學質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體育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指導思想都得到了良好的跟進。但好景不長,體育教學卻逐漸出現無法忽視的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出現脫節現象,體育科研人員空有理論卻難以實踐,一線體育教師雖可實踐教學卻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
二、基于學生個性發展的體育教學模式含義
在體育教學中,對于體育項目的開展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器材以及學校場地等多種情況進行分析,學生可根據自身擅長的體育項目參與到項目的系統理論學習和動作要領指導當中。但學生在體育學習中依舊有所差異,學生在體育項目中各有所好,接受能力也存在迥異,需要體育教師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加以引導,因此,學生在體育學習中要有個性發展,就要有具體的體育教學模式。
三、傳統體育教學制約學生個性發展的因素
(一)體育教師對學生個性發展不夠重視
體育精神是一種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是一種發展自我的超越精神。[1]目前,在體育教學中,眾多體育教師都能夠做到“以學生為本”,但是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卻依舊無法得到有效突破。比如,在教學中,一些體育教師會認為“個性發展”會限制學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展現,學生在體育某方面個性太強,則無法在社會當中有所展現;再如有些體育教師雖然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能夠開展教學,但是無法具體到體育教學活動當中,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本無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體育教師對學生個性發展缺乏有效激勵
要想讓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個性化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學生個性發展,不能扼殺學生的個性,在個性發展階段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激勵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形成個性化的發展理念和發展目標。目前,很多學校都要求學生能夠快速掌握體育教學技能,但是體育技能的熟能生巧需要時間長度、訓練強度也有所增加,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很難堅持下來,消磨了學生的意志,也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另外,體育教師普遍采取統一模式進行教學,并非所有學生都感興趣,有的學生甚至出現“逃課”的現象。
(三)學生個性發展缺乏個性空間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所教學的內容相對較多,需要學生消化和吸收才能夠和體育技能融為一體,才能將體育動作更好的完成,因此,需要有完善的個性化空間滿足學生的體育個性化需求。但是,很多學校的體育教師雖然也想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個性化發展空間,無奈教學課程相對較多,若一味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空間,那么,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完成,這樣就有可能會受到上級的處罰,影響教學業績。
(四)學生個性發展缺乏課外結合
要促進學生更好的進行體育個性發展,僅僅依靠課內教學還無法完成,還需要依靠與課外相結合的形式,需要學生盡可能的走出校門,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讓學生的個性發展有更好的展現。但是,許多學校卻缺乏有效的課外教學,極少能夠走出校外,即使體育比賽也多數在校內進行,教學活動受到極大的局限。另外,許多學生雖然對某些體育項目情有獨鐘,但許多家長卻認為體育項目會耗費孩子大量的學習時間,會盡可能將孩子的學習時間全部安排,導致學生無法較多的接觸到學校以外的體育運動,極大的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體育教學模式下學生個性發展的優化策略
(一)體育教師應對學生個性發展給予高度重視
學校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場所,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參與到學生體育學習當中,要想學生能夠在體育學習中能夠出色的完成,就應當引起體育教師對學生體育學習的高度重視,那么,學生個性發展就不容置疑了。所以,為了能夠加強學校體育資源建設,應當對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投入,通過提高與體育建設有關的相關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來,形成良好的體育教學模式,使得具有創新意義的教育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體育教師盡可能的安排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體育教師對學生個性發展實施有效激勵
“以學生為中心”已經成為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理念,不僅如此,體育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體育鍛煉有所激勵,加大對學生的“賞識教育”,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激勵當中提升對體育學習的良好興趣。同時,體育教師的激勵也有利于學生產生良好的創造力,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體育創新建設當中,對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實踐都有更好的認識。同時,體育教師通過激勵能夠更好的對學生個性發展有所了解,教學計劃也更容易實施。體育教師可在教學中增加趣味性較強教學內容,減輕競技性的教學內容。
(三)學生個性發展要留足個性空間
個性空間發展問題在體育教學中不得不提上日程,這是因為體育教學時,教師的教學速度相對較快,再加上學生留給體育課程的時間相對較少,學生更是忽視體育學習時間,久而久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個性發展就難以實現。因此,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個性發展空間,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規定動作”之余,更多的加入“自選動作”,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發展的個性空間。另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要讓學生自身有更多、更好的個性發展空間,提高學生學習體育項目的熱情。
五、結語
促進學生體育個性發展,需要有良好的體育教學模式作為引導,本文從高度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實施有效激勵手段、留足個性發展空間、課內外相結合等教學模式參與到體育教學當中,通過實踐和探索,真正做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于瀟,王春霞,袁磊.校體育教學與運動實踐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
[2]陳華.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模式[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 (8):39-39.
[3]林亞琴.談“目標式”體育教學模式[J].中學教學參考,2015 (12):47-48.
[4]鮮春梅.淺談小學快樂體育與學生的個性發展[J].拳擊與格斗,2018 (8):37.
[5]富明.論個性發展與體育教學的關系[J].課程教育研究,2015 (2):2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