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摘 要:學習物理是為了熟練掌握與物理概念、規律相關的知識,認識和了解相關的物理現象,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能夠學以致用。教師要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物理知識和物理規律,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以及探索的精神。
關鍵詞:物理;多樣化;教學方式
物理枯燥難學,對于大多數學生都有這樣的想法。要想使學生學好物理,就要改變傳統課程的教法,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從而培養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一、做實驗,激活學生探究欲望
實驗,在教學過程中是探究物理現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很多的物理現象,如果利用一些較為簡單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去試一試,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更能夠使其感受到物理的內在美和探究的樂趣。如在講“浮力”后,引導學生研究浮力產生的原因,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學生將塑料瓶的瓶底用刀子切掉,取下瓶蓋,倒立礦泉水瓶,把乒乓球放到瓶里“堵住”瓶口,向里邊加水,乒乓球沒浮起來;第二組的學生把塑料瓶的上端切掉,把乒乓球放入,向瓶中加水,小球浮起來了。之后老師讓第一組學生把礦泉水瓶蓋蓋上,結果乒乓球一下就露出水面。同學們對著這兩種情況議論紛紛,接下來教師就開始為學生講授浮力的知識,為學生解惑。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學工作的有效性自然得到了保證。又如老師在講“大氣壓強”時,讓幾位學生上臺給同學們演示實驗:用玻璃杯裝滿水,然后用硬紙板蓋住并倒過來,看誰能夠放開拿紙板的手以后杯子里的水不漏。學生們多次嘗試后均能完成任務。這樣通過簡單的實驗就讓學生感受到了大氣壓強的存在,不僅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讓學生們學得更加輕松扎實。
二、融入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抓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渴望學習新知識的這一心理特征,有目的性地創設或者引入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處于積極學習的狀態。比如在講“升華”這一內容時,就可以利用冬天曬衣服的過程,濕衣服放在室外結了冰,放在太陽下,一段時間冰沒有了,也沒見到冰化成水蒸發掉,衣服怎么就干了呢?這樣利用身邊的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來學習。
三、巧用模擬實驗探究物理規律
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有一些物理規律可以用實驗再現,但有一些物理規律卻無法用實驗來再現,但可以利用模型來代替做實驗。如在講 “光的直線傳播”時,學生對日食和月食的很難理解。我們可以使用地球儀代替地球,用乒乓球代替月亮,用手電筒代替太陽來再現日食和月食的成因,這樣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日食和月食的產生。
四、利用多媒體展示物理過程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若對學生依然采用“滿堂灌”的教法進行教授,學生無法對教師講述的內容產生更多的理解,也無法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工作無法有效開展。基于此,教師需要將現代多媒體技術融入物理教學工作中,通過音、視頻以及圖像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將物理知識展現給學生。比如在講授光的折射、反射的內容時,因為光線是一假想的模型,并不真實地存在。人能看到物體,感受到物體的存在,但不能看到光線是怎樣的,更看不到光線是如何折射或反射的。如果PPT或者Flash軟件把光路用動畫的形式一一展示出來,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總之在教學之余,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并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進而為提升物理教學質量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