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校鋒
摘 要:初中歷史是一門人文性、理論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學生在初中開始接觸這門學科,自然會對如何學習歷史產生疑問。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結合自身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隨著新課改的出臺,教育學家對于初中歷史的教學也越來越嚴格,教師要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歷史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現代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有效構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初中歷史;有效性;實踐研究
在學習歷史時,很多學生會因為初中歷史的理論性過強而產生對歷史學習的厭惡心理,再加上教師教育方法的不當,學生更不會對初中歷史的學習產生興趣,導致惡性循環。正因為這樣的原因,教師更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自身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初中歷史學習的興趣。如何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大化,成為現在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近幾年的實踐中,筆者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究。
一、當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觀念過于根深蒂固
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無法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填鴨式教學模式仍在現代教學中占據了主要地位。教師一味地按照書本上的知識,通過口述加板書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向學生們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完全失去了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沒有根據自身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制定適合于教學的計劃,極大地影響了課堂的效率。
(二)忽略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
教師一直以來都是課堂中的主宰者,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安排進行強迫性學習。學生得不到展示自我的機會和舞臺,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卻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學生的潛能得不到完全的釋放,這對于他們來說是極大的阻礙,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學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三)課堂氛圍沉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時要為學生創建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在實際教學中,課堂卻表現得十分沉悶,學生在這種死氣沉沉的氛圍中漸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很難主動進行學習。
二、有效構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豐富教學形式
為了提高學生對于初中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通過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去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來提高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自主進行學習。教學形式的豐富表現在教師在教學時要多組織一些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增強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演一個話劇。讓學生參與其中,扮演愛國的青年,親身體會當時愛國青年的心歷路程。在演出后,教師可以由此為導入點進行五四運動相關歷史知識的講解。話劇的演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進行學習。
(二)結合時事熱點進行講解
歷史與當今是相通的,正是有了歷史的發展才有了現在的社會,而且在考察時,也有很多題目是基于現實和歷史進行貫通,考察學生將古今聯系起來進行回答。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只是單純地為學生們講解書本上的固定知識,還要結合當下的時事熱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用歷史知識點解釋當今發生的重大事件,從而更好地將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應用。
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的過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們介紹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圍繞相關熱點和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于這一段歷史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教師在教學時將現實融入到歷史知識的講解中,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們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分析歷史背景
在初中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會忽略對某些歷史事件所涉及人物的相關背景介紹。學生在對人物沒有任何了解的情況下,就直接展開對歷史事件的學習是很難深入的進行探究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對歷史事件中人物的相關背景介紹,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
例如,教師講解戊戌變法事件時,可以為學生們講一講戊戌六君子的相關身世背景和人生經歷。介紹譚嗣同時,可以講他在變法失敗后,仍然留存在京城,為了變法甘愿犧牲流血。介紹楊銳時,可以講他在變法失敗后,與譚嗣同一同被捕且被殺害的故事等。通過介紹讓學生了解相關人物的背景和經歷,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相關歷史事件的學習。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師在基于新課改的要求下,結合自身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進,探究出適宜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教師要豐富教學形式,將書本上的歷史知識與現實聯系起來,進行與歷史事件相關人物的介紹。希望教師能將以上有效措施真正應用于實際教學中,促進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歷史學案的是這樣設計成的--七年級下冊歷史第3課科舉制的創立學案設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3):421-421.
[2]林志強.信息化時代中學歷史“情境教學”的實踐手段——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為例[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5.